
初中部 高宇《莫怨东风当自嗟》—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9:00:38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从《红楼梦》行花名签酒令
八则中看林黛玉的性格及命运
高宇
中文摘要:《红楼梦》中的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美丽聪明,和宝玉有深厚的感情,却泪尽而终。其悲剧性格及命运在宝玉生日的行花名签酒令中通过黛玉所签花名酒令图谶出来。
关键词:黛玉 性格 悲剧 命运
在高中必修课本的第三册,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是我们重点要分析的一个角色,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来研究林黛玉的形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善于运用诗词曲赋刻画人物性格,预示人物的未来。这首花名签酒令,就借原诗所歌咏的女子王昭君刻画了黛玉的性格,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中预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后篇:“汉代有佳人,天子出未识。一朝岁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城计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西京杂记》中说,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命画工画像以看图象召见。宫人都贿赂画工 ,独王嫱不肯,因此画工八她的像画得最差,所以不得见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元帝就安图象选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她最美,悔之莫及,就把毛延寿等许多画工都杀了。这个故事与史实并不相符,事实上昭君时自愿出塞和亲的,但既然流传很广,历代诗人也就这样用了。欧阳修的这首诗,其主旨诗说明“汉城计已拙”,即借写西汉和亲政策的“计拙”。(1)曹雪芹却借此诗所歌咏的女子王昭君,来为黛玉写照。昭君是“绝色天下无”是倾国倾城的佳人,黛玉也是“两弯似蹙非蹙涓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具有弱不禁风的娇态美。二人不仅同是绝代佳丽,而且再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昭君在众宫女争宠吃醋。贿赂画工的风气下,能不卑不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凛然不可犯的品格。在这一点上,与黛玉的叛逆性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第六十四回里,黛玉说“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在《明妃》一诗中,她这样唱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对昭君出塞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汉元帝进行大胆的指责。她讽刺汉元帝把大权交给别人,听命于别人,这是何等的气壮何胆大!这首诗没有一点贵族小姐的娇弱气息,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这与昭君宁可不为君王宠幸也不肯贿赂画工的的独立性格多么的相似!曹雪芹正是巧妙的借黛玉所掣花名签酒令这一情节,曲折的表现了黛玉不愿受封建礼教羁绊的性格。这和宝钗的谨慎圆滑完全不同,清涂瀛《红楼梦问答》就说:“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
更重要的,曹雪芹是借花名签酒令上所刻的为人所熟悉的欧阳修的诗句的含义,与掣签的黛玉的悲剧命运巧妙的联系起来。《红楼梦》中诗词曲在艺术表现上独特之处,即作者喜欢借此预示人物未来的命运。黛玉所写的许多诗词,都可以依稀看到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影子,我们如果把有关佚稿情节的脂批和其他资料与带谶语性质的许多诗词加以印证、分析,就不难发现,黛玉之死与高鹗所写续书大相径庭,原著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藩篱,更没有表现“三角”关系的意图,它始终把宝黛爱情悲剧的产生与政治原因紧紧联系在一起。八十回后,在一年秋天,贾府发生了“事败,抄没”(脂批)的重大变故,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同上)久久不归,吉凶难料,体弱多病的黛玉经不起如此沉重的打击,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全部炽热而诚挚的爱,化做晶莹的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在次年暮春时节“泪尽夭亡”(同上)当宝玉于次年春天回来时,看到的已飞往日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优美景色,而“叶萧萧,寒烟漠漠”(同上)的凄惨景象:绛竹轩,潇湘馆也都已“蛛丝儿结满雕梁”(同上),据脂批,黛玉“证前缘”后,宝玉“对景悼颦儿”也有如“诔情雯”那样诚挚感人的赋作,可惜我们再也读不悼这样精美绝伦的文字了(2)。黛玉的这种悲剧命运,在她全部的哀音代表作〈葬花吟〉(第二十七回)中里作了暗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使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的最后几句,在小说中通过写宝玉所闻的感受,后来黛玉的鹦鹉学舌,重复三次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却在“春残花渐落”之时,诗中所写并非虚词作比,而把“它年知葬侬知是谁”与前面所吟唱的“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句联系起来看,则知黛玉死时宝玉、凤姐遭到囚禁尚未归还,那正是“家亡莫论亲”的日子,正象诗中所写:“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因而黛玉也象晴雯一样死于十分凄惨悲凉的境况之中。其“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也是变故前后的谶语。其“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正是后来黛玉宁死也不愿蒙受垢辱的内心自由。由此可见,一首《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我们同情黛玉遭遇真心希冀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这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黛玉《五美吟》(第六十四回)所写均为死亡或离别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获罪被拘,看来也是大有预言性质的。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读黛玉所掣花名签上的诗句,其对黛玉悲剧命运的暗示就不难看出了。说原诗有暗示性,也不是说句句都是谶语,因为作者的这种暗示性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是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的程度,并非句句都是预言。
最能切合黛玉的是诗的最后两句,而之所以隐去“红颜胜人多薄命”,是因为作为酒席筵上为饮酒助兴的花名签决不会刻上如此不吉利的话,但由于此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因而隐去它又使人不难想到它,这正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说黛玉象昭君一样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受不住“狂风”的打击,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来的政治“狂风”的摧折而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对黛玉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但更对她由于性格过于脆弱而未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到宝玉回来深表叹惋,因之,现在所刻诗句,既有“莫怨东风”,又有“当自嗟”。如果把“东风”理解为客观因素的话,那么这里的“当自嗟”则含有咎由自取之意了。序本第三回末有一条脂评,可以作为“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注脚:“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行全,又何怨’(3)。悲夫!”宝玉的“不自惜”,无非是引起他父亲贾政大加笞挞的那类事,亦即袭人感到“可惊可畏”的“将来难免”会有“丑祸”的那类“不才之事”(见第三十二回)。由此看来,黛玉怜惜宝玉后来之遭厄运,又比宝玉在家里挨打那次更深一层了。看来第五回中警幻仙姑所唱的《春梦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及《薄命司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也是有意为林黛玉悲剧命运先作的预言。
注释:
(1)《名家解读红楼梦 奥秘解读》马瑞芳 左振坤 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蔡义江 22
(2)《红楼梦诗词鉴赏词典》薛祥生 366页 紫金城出版社 1998年6月
(3)《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上 ) 198页 吕启祥 林东海 主编 200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梦蝶 349页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199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2)《红楼梦诗词解析》 刘耕路 1985年 吉林文史出版社
(3)《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上 下) 吕启祥 林东海 主编 200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4)《红楼梦诗词鉴赏词典》贺新辉主编 紫金城出版社 1998年
(5)《名家解读红楼梦 奥秘解读》马瑞芳 左振坤 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高宇
上一篇:初中部 付彩霞《浅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何远君《高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初探》—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