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付彩霞《浅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8:59:07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赋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依赖。它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赋税,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组织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依赖。它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亦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形式,既然是管理,那就意味着需要支出,支出来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来自赋税。所以说赋税是一个社会重要的财政来源。赋税在我国始于夏代早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更迭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出现了不同的赋税制度。

学生在学习经济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赋税制度的混淆,如果能掌握一条大致的赋税制度演变线索,就很容易应对一些易混的的知识点了。首先要明白,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变迁,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经济基础发生变化,那么上层建筑就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赋税制度的不断演变也成为适应统治需要的必然。

按照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赋税的发展演变划分两个大的阶段:奴隶社会,西周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打破土地国有的开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默认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公开承认土地私有,从而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封建社会:秦汉,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农民户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户赋收入。两汉的编户制度,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受者,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更赋、兵役。汉代的编户制度使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魏晋至唐前期逐步改变了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北魏土地国有制,实行租调制,“调”是以手工业品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在当时比较流行,受田农民需交纳租、调,丁男还要服兵役和徭役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至隋唐,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宋仍沿袭唐代两税法,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向题,因此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 “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在清丈过的地区,原来向政府纳税的自耕农,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元朝田赋法不统一,北方仿行唐初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将各种赋役尽可能归并为几项货币税,以征收货币代替征收实物和征发差役。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结束了历代以来以镇守实物为主的国家税收方式,废除了古老的直接役使农民人身自由的赋役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该法的推行反映了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清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但实行的不够彻底和普遍,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次重大赋税制度的改革。 “摊丁入亩”的实行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这次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同时更加削弱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总结一下几个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唐的两税法是其转折点;②由农民必须服役发展为可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③征税形式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于以货币地租为主,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 6 \* GB3 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综观从夏商到清代的赋税制度及其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不断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是对之前的赋税制度的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使之趋于合理,推行起来简便。

 




相关热词搜索:付彩霞

上一篇:初中部 方利华《高中数学新教材之我见》—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高宇《莫怨东风当自嗟》—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