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于和《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9:49:2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于和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合实际教学,以Word文字处理章节中的“插入图片”一课的教学为例,就“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谈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心情愉快地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学习;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孜孜不倦,深入地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了这节课的首要任务。在深入研究学生以及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以创设任务情境开始。上课一开始,在学生电脑上传输一些我校艺术周上展示的图文并茂的样刊到学生机上,让学生在欣赏美中,认识美,感悟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二、提出任务,驱动探究
1.学习任务的提出
教师抓住时机,在学生都跃跃欲试的时候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份这样精美的文档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在布置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需采取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因此获得探索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起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
三、“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设计了“试一试”“比一比”“我的文档我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试一试”“我的文档我设计”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从模仿起步。通过呈现文档样稿,或根据课本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或独立实践。这样学生在独立作业的基础上,获取了新的信息,运用了新的信息,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实现了个别化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了激发。在”比一比”活动中,由教师提供素材(文字文档、图片库),学生通过小组(同桌两人一组)讨论、研究、协作,共同完成一篇文档的创作。并由学生自主交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天地。
四、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成功体验,在学生设计好作品后,开展“比一比”、“请你欣赏”等展示活动。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们欣赏,并予以点评。
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已改变传统的教学身份,不再是主体者,而是主导者,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引导激励学生利用任务来完成自学。在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对上网比较感兴趣,我就偿试着让做得好的学生先上一会网。采取这些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但上网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去在网上闲逛,要给学生一些任务,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找一些美观的板报、图片、作品、贺卡等。让学生在“玩”的同时知道如何审美、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等。
经过本人的实验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到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于和
上一篇:初中部 杨柳《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张港明《“授鱼”与“授渔”》—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