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吕青《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9:35:09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吕青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文本,创设生活情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在讲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学生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将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借助语言,创设语言情境
语言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示范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程序性,有重点、有中心,能结合学生实际;主导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具有导向性;形象性要求教师的语言描绘具体、形象,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性则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现在罗布泊生态遭破坏的画面,教师结合画面用语言详尽描述,在学生叹息声中加以引导,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这种好奇会仔细读课文,认真思考,学习情趣浓厚,然后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三、利用音乐和学生表演,创设艺术情境
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课时,我先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然后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描述的的意境之中,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背,不仅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生活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理解文意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孔子、小儿甲、小儿乙三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我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学无止境的道理的领悟,我还添加了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还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丰富而复杂,至于具体使用何法,应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客观条件而异,不必强求一律,其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情境教学为课堂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它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灵活地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热词搜索: 吕青
上一篇:初中部 罗杏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吕青《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