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龙 艺《新课程下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9:32:49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龙 艺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竞争、生存的基础。学生说的能力的形成,一般都必须经过“愿说——敢说——会说——善说”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遵循这条发展规律,选择良方,扎实地抓好“说”的训练。
一、培养学生“说”的心理素质,解决“愿说”的问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愿意做的事,一般都与对这件事的兴趣及个人动机有关。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能力,也必须从此入手。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说”的兴趣。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把学生对新奇、生动、活泼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生动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把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如开展每人每周讲述一件有趣的故事,介绍几条名人名言,不定期举行口语表达比赛等,逐步培养他们说的兴趣。
2、触发和强化学生“说”的动机。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解疑释难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不会说或不说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生活情趣、学习成绩,而且体会到生活中的“说”与活动中的“说”有着质的区别和不同,而要适应活动中的“说”的要求。“说”必须在扎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练好写作基本功的同时加强训练。
3、加大学生“说”的外驱力。我曾经把学生课堂口头发言情况和参加其他语言实践情况作为一个主要方面纳入学生的语文成绩评定,以约束和督促他们培养课堂发言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语文实践的自觉性。
兴趣和动机的协调、内因和外因的统一,才会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二、树立学生“说”的信心和胆量,解决“敢说”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组织学生间的积极辩论。教学中,我不仅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讲座和专题争论,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教科书挑战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在真知面前,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翁身份、教学主体地位、知识主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参与到“说”的训练中来。
三、训练学生“说”的规范性、严密性,解决“会说”的问题。
从愿说、敢说到会说,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内在心理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加大“说”的积累。即在老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教育家魏书生非常重视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把自己的口头作文说出来。经过长期训练,他的学生大多数是出口成章的小秀才。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口头作文比赛,一次作品口头评价等,都从量上强化了说的训练,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培养“说”的艺术性,解决“善说”的问题。
“善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的加深。
1、寻求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多角度。
在知识范围上提倡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地涉猎,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大知识积累,为随心所欲地“说”蓄积知识,探囊可取、自如运用的材料。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问题的洞察力、穿透力,养成由表及里、去假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训练学生既能从一个基点去分析认识诸多事物或从诸多事物中归纳提练出一个普遍道理,又能从若干角度去认识说明同一事物,或运用同一方法去说明若干道理的能力。
2、寻求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
可以采取复述课文内容、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叙述一个事物等单项训练方式,可以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的随机对话活动,可以组织答问活动,可以举办学生读书、讲故事比赛,可以举行口头知识竞赛等。
训练形式要具有较强的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不做无用功,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在内容和形成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在抓好单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要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如分析问题、情感配合、失遗补漏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插上“能言善辩”的翅膀,在未来社会中大显才华,有所作为。
上一篇:初中部 刘荣礼《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心得》—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罗杏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