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黄琴《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0 10:39:46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黄 琴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作为预习的必要步骤,在早读或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在下面进行练习,这样,学生都是靠自己摸索朗读方面的一些技巧,很多学生出现唱读、添字、漏字、停顿不合理等情况,更谈不上朗读要倾注自己的感情去读了。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朗读目的。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长远的目标,用心去读,学习才会产生动力,学过的知识才能记得清,记得牢,吃得透。有些老师和同学认为;朗读不就是读通句子,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嘛!不仅仅如此,还应该通过朗读,沉浸在作者的意境中,以获得知识与能力双双提高。
其次,必须要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现在有部分乡镇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读书使用的语言放任自流。这可不行!普通话音节响亮,阴、阳、上、去四声明显,读来琅琅上口。
再次,要把握一些朗读技巧。朗读时停顿要适宜,不读破句,不读断句;了解重音,区别语气;把握语速,读出韵味;掌握句式,读准语调等。另外,还要学习一些常用字的音变知识,如“一”、“啊”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会发生改变。从“啊”为例:“天啊,你怎么这么不长眼啊!”这句话中有两个“啊”,但一前一后读音截然不同,前读“na”,后念“ya”,这类音变字一定要掌握。关于停顿,标点符号是朗读停顿的外在标志。在一个句子中,通常在关键词语后停顿,并加重语气。重音可以突出某些词语的意义或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正确使用重音,才能读出文章的内涵,读出你对文章的理解。朗读还要注意语调,高兴的时候声音高些,悲哀时声音低沉,喜怒哀乐都应用合适的语调。
第四,必须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能否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否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朗读成败的关键。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才能看出在文章中作者所表现的感情是喜怒哀乐还是爱憎褒贬。只有定准了基调,才能传达文章的内涵。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七律·长征》和《背影》两文为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抒豪迈之情。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作者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作者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感情一时喷发,我们就要读出这其间蕴含的情味。读书不仅要读出看到的文字,更要体会作者蕴含于文章中的感情和写作意旨,力求读出真情,读出韵味,读出境界,使自己与作者倾诉的感情息息相通。
在我们日常的教与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诗歌的教学就重在朗读,熟读成诵,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读的形式单一的话,学生也缺乏了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诗歌教学可采用“自读——听读——仿读——比读——评读——领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这些朗读方式,相信多读以后,理解诗歌的主题就不难了。
相关热词搜索: 黄琴
上一篇:初中部 何小华《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李耀泉《初三政治“活动课”之我见》—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