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程三舫《激趣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0 10:34:27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我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三学生对学习古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初一、二年级学过的古文一点印象都没有,更谈不上背诵与默写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一点兴趣都没有,尽管老师讲得涎水直流三千尺,学生依然会悠然见周公。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抓住这个问题,教学中我边摸索,边总结,几个单元的古文教学下来,略有感受。
一、读、诵、背、写总关趣
要学好古文,首先要读好古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显而易见。学生缺乏学古文的兴趣,主要是缺乏读的兴趣。而读的兴趣,在于老师如何“激”。我采取了如下兴趣激读的方式。首先是范读,即利用朗读带教具资源,正式讲读之前,先选放一段朗读录音,以达到引读作用。要求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注意朗读者范读时的课文句读和重点字的读音,选段录音听完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听朗读带时获得的语感,自己试读剩余的段落。这时,学生被朗读带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激起了兴趣是不愿意自读的,而一直要求继续将朗读录音听完,这实际上已达到了兴趣激读的目的。这时再放余下段落的朗读带,学生就会认真地听完了。这样,学生对这篇古文已有了第一遍的感性了解。其次是诵,即老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模仿过去老先生教古文的读法,拉腔拉调地“唱读”一遍(自谓“诵”),且要求学生将老师的读法与录音带进行比较、评价,这时,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听下去,听完之后,学生被老师滑稽的读法逗乐了,自己也像模像样地学读起来,这时,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就来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课文采用上述任何一种读法自读一遍,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从学生对老师和朗读录音的比较中已可了解到学生对这篇文章初步理解的程度,为下面内容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再次是背。为激励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则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背一遍,且要求学生看清课文,找出老师背诵时错漏的内容,这时学生的表现欲高涨,就会认真看教材,有的还会随着老师的背诵小声跟读,这样无形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又熟悉了一遍;同时,教师的背诵也对学生的背诵起到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之中引起了学生背读的兴趣。最后是写。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老师将某一段重点课文内容照写在黑板上,并且有意写错重点字词和要学生引起注意的字词,这样学生在读黑板上的文段时,就会指出老师抄错的地方,此时老师则因势利导,强调对古文读、背时应看清语句,熟记内容,切不可闭着眼睛唱天歌。几个过程下来,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读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二、背景新编平添趣
为了便于学生对古文内容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对文章的背景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介绍。如果仅从讲授课文内容需要的角度去介绍成文的背景,难免让学生感觉到如说明事理般的枯燥无味,学生是不会认真听讲的。于是我往往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将写作背景与课文内容揉和起来编成故事,使学生在津津有味地似乎听历史故事中,自然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样平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再去讲解课文内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隆中对》这篇古文,篇幅较长,直接进行文章的翻译、分析等教学,学生不会很好地与老师合作,于是我将有关此文所叙内容的前后背景编成了“徐庶诚荐诸葛”、“刘备澶溪脱险”、“先主三顾茅庐”、“诸葛隆中对策”、“孔明临危受命”、“玄德巧借荆州”等几个连环故事,等我故事讲完,文章的内容也不知不觉讲完了,为了验证我的故事是否符合历史和课文内容,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去急于了解课文,这时老师再去一句一句翻译,学生就认为讲得速度过慢,也无必要,还不如自己直接对照课本下注释去了解,除了少数重点难以直译的字词句外,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这样教者轻松,学者也兴味盎然。
三、活引话题巧激趣
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还表现在教师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这时,我往往采取活引话题的方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岳阳楼记》一文时,正好我们月考试卷上有一道看图后写出画面的内容和归纳主旨的试题,这道题许多学生对画面反映的是什么内容难以归纳,更谈不上理解图画的主题。于是联系这道考题,我引出激发自主学习的话题:我们有些同学对于看图写文不知所措,而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则是看图作文的高手。此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注意力也开始集中了,有学生问:“他看了一幅什么样的图,写了一篇什么样的文?”我便将范仲淹根据被贬岳州的好友滕子京寄给他的重新修整后的岳阳楼的图稿而写成《岳阳楼记》的过程顺理成章地介绍给了学生,接着便激发学生思维道:“那么范仲淹根据这幅图稿写了些什么呢?是仅仅说明了图稿的内容,还是围绕图稿上的岳阳楼生发了其他议论呢?”学生顿时来了兴趣,急于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纷纷展开讨论,发表看法,最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加上自己的自主探究,很轻松地就将此文的内容、写作目的及表现方法等理解了。
四、“咬文”为理解调味,“嚼字”与探究共趣
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古文全方位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一句话或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某一字、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咀嚼,联系全文内容,分析、品味、探研、理解其意义,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达到既激趣又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如我在教《观刈麦》时,就抓住“家田输税尽”这句话,让学生从反复分析品味中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对表达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通过反复读,学生的疑问就出来了,有学生就问:这句话究竟是解释为“为了交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还是“为了交税把田地里收获的粮食都卖光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比较这两种解释中哪一种更能揭示文章主旨,更能揭露封建社会苛捐杂税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的残酷,这样,学生对这句话不仅理解深刻,印象也会较深。这看起来好像是在做一种有趣的句子分析游戏,而实际上是通过“咬文”达到为理解文意服务的目的。又如,我在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有”字,要求学生反复品味,然后探究这个字对表达孟子的“仁政”主张所起的作用。“有”从课文注解看,理解为“要么”,对于这种理解,我要求学生讨论探究;用这个“有”能不能准确反映孟子在文中所主张的“仁政”思想。于是,学生联系前面的内容分析道:“要么”具有选择的意味,整句翻译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胜利(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这就表明“得道者”还是会打仗,而且这打仗并不排除主动攻击对方,这也就是说“得道者”并不完全施仁政,而且还可以行霸道,这就不符合孟子“仁政治国”的主张。如果我们把这个“有”字解释为含有肯定语气的“是”,即“君子是不打仗的”,这就完全肯定了“得道者”的仁政行为,其“人和”的目的才能实现,正好符合孟子“仁政治国”的思想,与前文的内容也相一致。这样“嚼”字,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平添了许多探究课文内容的情趣。
古文教学的激趣方式多种多样,各位教师均有自己丰富的经验与独到见解。上述只是我个人体会点滴,散于各课教后反思,录缀成篇,敷衍为本学期教学总结,一孔之见,不足为鉴。
相关热词搜索:程三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