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廖声文《漫谈细节中的辩证法与价值观》—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9:04:16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省福清市西山学校高级中学廖声文
人们在构建事业的宏伟蓝图或用实际行动书写人生的美丽篇章时,往往习惯于从大处着眼,而忽略从小处着手,不善于做小的事情。有的是出于粗心大意,有的则属于思维不慎密,造成的失误,也有的则属于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不认真,还有的是属于方法上的错误,……凡此种种,都属于对细节的忽略,没有正确处理好“细”与“大”的关系。
所谓细节,即细小的环节和情节。它是构成事物整体的部分或过程的链条,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不仅决定事物的品质,而且决定事物的成功与失败。
从哲学意义上看,细节在静态上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从动态上看,细节相对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它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在一定的场合既可看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另一场合又可看成是链条与环节的关系。如果一根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断了或出了故障,势必会直接影响整个事物变化与发展。我们常常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讲的就是这道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也可以把细节看成是事物由量变向质变发展过程 中的一点一 滴的积累,所谓“不扫屋室,何以扫天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是这个道理。
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看,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时期刘备在给他的儿子刘阿斗的遗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小”字应该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细节。古时的人们把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小时偷针的“针”字便可以说是人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个细节。
我们的学生现在常常由于不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不善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恶习越积越多,最终酿成恶果。这些人往往借古人之口,加以篡改,为我所用,说什么:“大丈夫当扫天下,不当扫屋室”;“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小节无大碍”。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十分错误的,它错就错在误导我们,不从实际出发,片面地追求“假、大、虚、空”的东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本该以学为主,搞好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可我们有些学生聚在一起不谈学习,总爱谈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想入非非,整日神志晃惚,昏昏噩噩,有些学生成天做着将来当大老板的白日梦,不立足于现实,以致于学习上慢慢由滑坡开始,最终荒废学业。
这些学生在生活上也确实做到了不拘小节,放任自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忽略了对细节的认识,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忽略了对自己行为的要求。这些事例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内因的作用,而且有外因的作用,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师、学校的教育是外因,社会大环境是外因,而学生自己如何认识与做人则是内因,同时,还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而且可以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这个转化就是:不是变好就是变坏。
细节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价值观问题,它与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都知道,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人们的各种活动,哪怕是极小的细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丢一片纸,捡一块钱,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都反映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英国大学生和一位美国大学生,他们两人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人一同去找工作,走在大街上,英国大学生看见一枚硬币视而不见,而美国大学生则弯腰将这枚硬币捡了起来,并且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时英国大学生对这位美国大学生流露出了鄙夷的神情。三年后,美国大学生当上了老板,而英国大学生还在找工作。这两位大学生在对待这枚硬币的不同态度上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
军队行军打仗更是对细节问题不能忽视,我们知道,通讯兵、指挥员必须明白的常识:“一字一码,关系到千军万马。”这一字一码,我想也应该指的是细节问题。法庭上打官司加一字,改一字,可以救一命,也可以置人于死地。清朝的雍正皇帝据说将他父皇的遗诏由“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才做上了皇帝,难道说这不是一字之改这个细节才决定了一个封建皇帝的诞生吗?能否重视一字一码所带来的后果,难道不是心中是否有人民,是否有国家,是否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价值观的体现吗?
细节与联想结合起来能够产生灵感,并达到创新的目的。《AP案件》这是一部现代长篇侦探小说,小说中描写的跨国犯罪分子在获取我国绝密高新技术材料(代号为“AP粉”)后,决定运往国外,他们将这种材料的标本放在一列出口火车中一个装满出口甲鱼(鳖)的车皮里,而且放在一个特殊的甲鱼身上,侦破人员正是从这们一个极细小的环节中才劫获了这列火车。他们从获得的情报中发现了“货巳走”三个字,聪明的公安人员发现这个“巳”并非“已”字,而是一个“巳”字,“已”是“已经”的意思,而“巳”代表“甲鱼”,正是这个极细微的环节,我们的公安人员将它与所掌握的情报、跨国犯罪分子的犯罪材料联系起来思考才使得一起重大案件告破,从而完成了一个创新思维的全过程。
“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细菌学家佛莱明也是一个十分注意细节观察的人,有一天他从美国姑娘玛丽找到的烂甜瓜发现上边长满黄色的毛霉,经研究才发现这种黄色的毛霉上是一种叫“青霉菌”的菌体,后来研制成功了“青霉素”,这个事实也说明细节与发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细节还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指挥员在前沿阵地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前方德军阵地前沿的一片坟地,有一只猫每天早上出来在坟地上晒太阳,但周围没有人家,他们分析,肯定不是老百姓家中的猫,如果是野猫,它不可能那么有规律每天按时白天出来,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一只波斯猫,在当时有这种猫的不是普通的下级军官,苏军断定这坟包下面肯定隐藏着敌人的指挥部,于是集中两个炮兵营对准坟地猛轰,结果摧毁了德军的一个旅指挥部。这个故事同样说明德军的失败在于忽略了细节,而苏军的胜利在于重视了细节,苏军正是透过波斯猫这现象,通过分析研究才认识到了隐藏在背后的德军指挥部这一本质。无独有偶,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变化,苏军对德军发起了总反攻。4月,苏军强攻彼列科普,准备解放克里木岛,苏军正为弄清彼列科普德军的兵力部署情况犯愁,恰好4月6日晚突降大雪,第二天早晨,苏军集团军炮兵司令在暖烘烘的指挥部里看到刚进来的集团军参谋长双肩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边缘部分有些已开始融化。对这一细节的观察使这位聪明的炮兵司令马上联想到天气转暖,敌人掩体内的积雪也将马上融化,为了避免泥泞,他们必然清扫掩体里的积雪,带湿土的积雪被抛出来的地方必然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样就会暴露他们的兵力部署。随即命令部队加强观察,果不出所料,此时德军正在清扫积雪,苏军利用侦察和航空照相,仅用3个小时就查明了德军兵力部署情况。使得部队在发起总攻前对德军防御阵地能进行准确而猛烈的打击,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攻破德军防线,解放克里木。这就是因肩章上的雪花的融化这一细节带来的启示,它说明对事物细节的观察与联想能够产生灵感,从而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的作家也是常常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事物本质的。《红岩》中的甫志高被捕后,敌人将他关在一间舒适的房间,暗中观察,发现他用手指轻轻地弹掉了衣服上的一点灰尘,特务头子正是通过这一细节的观察发现了他的内心活动:他有求生的欲念。于是对他软硬兼施,迫使他供出自己的组织、上级,最终成为叛徒。
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有一个主人公叫于连,司汤达描写道,于连在从市长家庭和市长夫人身边来到神学院继续“深造”时,神学院的人比于连更为精明,他们考察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看那些琐碎小事或细节,这恰好是于连忽视的一点,很快他被看成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尽管于连极力掩盖自己的真相,仍然在很多细小的行动中暴露了自己。这说明用行动中的细节来考察人的品质与思想倾向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一脉相承。再联想到我们当今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腐败分子的蜕变,不也是在每一个细节中一步一步走进泥潭的深处、罪恶的深渊的吗?他们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呼唤诚信,诚信、科技铸造品牌,这一点无可否认。诚信靠什么,靠人的素质,靠每一个细节的落实到位,无论干企业也好,干事业也好,人生也好,干任何一行,当我们在精心筹划大局,实施宏伟蓝图时千万别忽视了每一个细节,如果细节处理得不好,它将会使我们的事业或人生走向失败,反之如果重视了细节,它就会使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但愿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名言。
此文刊登于陕西师大《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年1-2期
相关热词搜索:廖声文
上一篇:初中部 姜兴涛《浅谈田径教学中的技能迁移规律及教学作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王桂丽《浅议化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