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杨柳《教师的快乐是课堂的快乐之源》—西山学校论文
2014-04-09 10:41:57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看来,“乐之”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西山学校初中部  杨柳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看来,“乐之”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都喜欢在有笑声的课堂中学习,因为这样的课堂能振奋学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在学生连续学习容易困倦的课堂上,和谐的笑声就显得更有价值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寓教于乐”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教师笑中走进课堂

大家都知道,快乐是一种力量,是可以传递的。当我们看到真诚和善意的微笑时,我们的心灵会如沐春风般温暖,如清泉般甘甜。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使人产生亲切感、安全感、愉悦感。课堂上,教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让学生忘记忧愁,摆脱烦恼,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自信。当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与求知欲,从而产生乐学的心理。

然而,传统教育下的那种“师道尊严”对我们教师的影响太深重,课堂充满着严肃与紧张、教师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地对学生所定要求和规矩等,时时抑制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灵动。很难想象,一个心情郁闷、满脸怒气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引导出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当然,喜怒哀乐是人生具来的情绪,生活中并不都是春天,生活中不顺心、失败、挫折时常横在我们面前,我们又怎么能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呢?回想起自己近些年的教坛生涯,我是深有感触的。

那一个学期,由于生活上的不如意,我无心工作,在课堂上经常是带有情绪化地不苟言笑地完成任务。学生稍有一点不安分守己,就会火冒三丈。自己本来就心情不好,看凡事都不顺眼,而学生好像也和自己作对似的,课堂纪律也越来越乱,每节课都要花很多时间来批评学生,可学生也丝毫不买我的帐,还是一脸的倔强和不耐烦地和我作对。一节课下来,真是筋疲力尽、心力交瘁。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而我的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后来,有一个周末我将家人接来了学校,与久别的亲人见面我心里很高兴,星期一我带着笑容走进教室,结果学生表情都很惊喜,那一堂课,是我很久以来上得最好的一堂课。

那一堂课后,我茅塞顿开,人感觉轻松了许多。从此,我每天要走进教室之前,都会告诉自己:要笑对学生、笑对一切……对于上课讲小话的学生,我不会像过去那样严声厉斥,而是用微笑的眼神提醒;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不会严厉批评,而是微笑着静心听他们的心声,俯下身指导他们完成;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我不会显得不耐烦,而是微笑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逐渐养成了经常微笑的习惯,内心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阳光,充满了自信。我的课堂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把笑声带入课堂,把快乐融入教学。让课堂洋溢着欢乐、充满着人情味的笑声,这是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乐园。教师那和蔼的微笑,会让学生慌乱、紧张的心情变得镇定、自信,由衷地感到老师的可亲。课堂充满着愉快的气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求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二、调动学生快乐感官

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或感官认知或喜或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地组织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快乐的感官体验,才能更好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他们有效地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热情洋溢的,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我们应运用教学幽默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时,学生朗读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完后,我觉得不满意,效果不理想。我故意苦着脸,说:“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总觉得‘三军’没能过‘万水千山’,个个愁眉苦脸呢,怎么能说是‘尽开颜’啊?”一句幽默的话,说出了诗句应读的效果,学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心情得到了放松,一下子就改变语气声情并茂地读生动起来了。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是多才多艺的,课堂上应用合理的有助于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具图片、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感官,因为学生较乐于接受形象的具体的新鲜事物。当学生从感官上涌起了兴趣后,会处于兴奋之中,会乐此不疲地自主去求知。前不久,我听了初一向蓉的课,颇有感触。她上的是初一语文《夸父逐日》,她准备了很多的幻灯片和故事、游戏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玩中学习,兴趣高昂,整一节课,精彩不断,学生都学得其乐融融。

由此可知,学生的快乐感官一旦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将会是充满着和谐与宽松,学生将如鱼得水般地求知,再也不用教师苦口婆心地苦教了。因此,当发现学生情绪不对或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就有必要运用教育智慧重新调动他们的兴趣,从视觉感官或听觉感官上吸引学生,让他们摆脱苦读厌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情境。

三、师生共享文本之乐

众所周知,连续剧很长,但是我们看了还想看,原因就在有高潮,有悬念,剧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果想让学生在语文课里也像看连续剧那样兴致盎然,那我们就成功了。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和程序,每节课要把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严谨的科学的语文知识设计成一集集引人入胜的剧本,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共同进入角色。老师引导、启发、点拨、讲解,学生朗读、感悟、理解、研讨、质疑、比赛、表演等,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妙趣横生,那学生就真的百上不厌了。

语文课本里安排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文中所描绘的语境美妙动人,思想表达深邃,见解阐述独到精辟,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走到文本中去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其心声。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时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到课堂中去共享文本之乐。 我认为快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朝气的精神状态;快乐应该是双向的,教师的快乐会感染学生快乐。语文教师的快乐在钻研教材:《己亥杂诗》中那至死不忘的忧国愤世激情,《行路难》中从抑郁苦恼走向自信的豪迈之情,《背影》中那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之情,《最后一课》中那浓郁而悲壮的爱国之情„„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真正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教材钻研到位了,教师就有了自信,就有了感染学生的底蕴,也就拥有了快乐。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课堂上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出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快乐的教师形象是靠知识塑造的,是靠勤奋塑造的,这样的教师是立体化的教师。

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未知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蕴含的美,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快乐。我想这应是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所要做的

四、精彩作业延续快乐

快乐课堂的延续是精彩作业,好的作业会把学生的快乐延续到生活中去。我认为以下作业方式是能够有效延续学生快乐的作业方式。

1 、留摘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摘抄学生自己喜欢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除了朗读和背诵课文以外,词语积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促进语言的积累,丰富语言库存。

2 、留课外阅读作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不能单纯依靠课堂上的阅读、理解、分析,还要靠课外的语言积累。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让他们真正走近安徒生;学完《夸父逐日》,我布置学生读《西游记》,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树立唐僧一样坚持不懈的信念。

3 、留实践性作业。新课改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有些词语的理解,如“蹦、跳、打、把”等,我让学生做动作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进行调查实践作业。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元素就是语文的元素,关注生活就是关注语文。

以上几点做法,纯属我个人点滴经验之总结,虽然总结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理论依据不是很充分,但自认为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我将继续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力争让学生高高兴兴进课堂,快快乐乐学语文;力争使自己轻轻松松进课堂,舒舒服服教语文。                                                        

 

 




相关热词搜索:杨柳

上一篇:初中部 熊汉忠《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西山学校西山学校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张磊《“杜郎口模式”的思考》—西山学校西山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