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周亚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西山学校教学论文
2014-04-15 19:52:15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不良情绪,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除了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教材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语文教学的质量,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心理的愉悦。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的情绪,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心理学所指的兴趣。我国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的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实践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兴趣是心理健康的营养剂。
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创设情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相适应。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换言之,教学效果的成败,既有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又有非认知方面的因素,而两种因素都是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紧密相联。因此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积极创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展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三、挖掘教材内容,无声渗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地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标准与要求,强调学生对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语文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看,语文教材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语文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本身有许多良好的教育意义,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当则会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目的。
1、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教育因素值得挖掘,文本任务存在这样那样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学科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讲授高尔基《海燕》这篇充满革命激情的课文时,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白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以及在面临暴风雨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对安徒生的文章主要进行人格教育:在《丑小鸭》这篇童话中,我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如何培养抗挫折能力等;《皇帝的新装》则进行讲诚信反撒谎的人格教育;而冰心的《小桔灯》我则对学生进行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精神教育。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2、结合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个性
语文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自己的生活特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放胆写,实话实说,让学生真正写出自己的真情、真话、真感想,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表达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而老师也可从作文中更深入了解到各个学生,从而也更有侧重点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
3、立足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铸造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作了明确规定,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铸造学生健全人格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在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时,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心育的培养
除了挖掘好教材内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优化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辩论赛、竞赛等,不仅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激发生活热情,使他们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能够适应环境、乐于与人交往的心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积极客观的心态。
2、采用小组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不乏使得他们养成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用合作式学习。要求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必须看到本组成员的优缺点,相互取长补短,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出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逐渐完善,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国 静 、曹志国,http://www.ntledu.cn/chuyan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
4、《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叶一鸵,开明出版社,2004年2月;相关热词搜索:周亚林
上一篇:初中部 孙小敏《浅析中学生写作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西山学校教学论文
下一篇:利用《增广贤文》古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