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孙小敏《浅析中学生写作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西山学校教学论文
2014-04-15 19:50:48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很不理想,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呐喊,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已经投入到作文教学的改革的实践中。

浅析中学生写作的问题和教学方法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很不理想,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呐喊,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已经投入到作文教学的改革的实践中。

关键词:写作问题    兴趣   作文教学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怕写作文。勉强写出来的作文空洞乏味,缺少生活的气息,缺少真情实感,或者一件事情反复运用到作文中,缺少新意,让人读来千人一面,味同嚼蜡。

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不愿意写作。

第二、学生提起笔时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常常是眼高手低,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愿写,想写大事却苦于没有素材。

第三、学生普遍不会看,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看表现在不会观察,对事物抓不住本质,有些学生观察景物时,看不到物体的色彩、形状以及与其他物有区别的特征,看事物之间的联系容易走极端。,不会说不会写表现在写作时语病百出,逻辑混乱,意义重复等等。这还只是小毛病,还有一些同学连文体、结构都搞不清楚。

第四、作文训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密切联系,作文内容与现实脱离。训练时没有系统的计划,只是为了完成一学期的8篇作文的任务。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我对作文写作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记得有一次作文训练课,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发现学生正端端正正的坐着,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让学生来描述一下我呢?于是上课之前我提了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么走上讲台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们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开始认真回忆,有的还相互看看,好像要从对方的目光中找到答案,很快就有学生高高的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上课铃响后,孙老师像往常一样,轻轻的走到教室门口,左手拿着教案本,眼睛环视了一下全班,见同学们安静下来之后,她才面带微笑,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还有一个同学说道:“上课铃一响,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听见“哒。。。哒。。。哒。。。由高跟鞋发出的清脆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不用说,肯定是我们的孙老师来了。但她并不急于走进教室,而是站在门口,用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见所有的同学安静下来之后,她才满意的走上讲台。吸了一口气,吹去讲台上的粉笔灰,然后把教案本轻轻的放在讲台上。”当然,还有些同学抓住了我的外貌描写,总而言之,本堂课的气氛非常好,讨论热烈,收获也不少。通过这次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其次: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第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亮点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一切的写作都是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生动的文章,必须培养他们体验生活的习惯。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室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山间、田野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山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上个星期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游玩,我抓住机会,先让同学们用心体会游玩中的乐趣。回来后,要求同学们写作文。结果,学生学出来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会,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第四: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

这种办法主要有三种:1、符号赏识。我用的赏识符号是划波浪线。如发现了作文中的妙句、佳句、便情不自禁的画上红色的波浪线,这些破浪线就如同一条条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

2、批语赏识,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这是比符号批更有效的方法。遇到作文的妙词、佳句、精段除了赏识符号外,尽量多批赞语“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修辞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增强了语势。”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你能换一个更妥帖的词语吗?”“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啊!”全文批改完了,我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式的赏识的尾批,既肯定了优点也能指出其缺点。

3、评分赏识。所谓评分赏识,就是给学生评分时宜宽不宜紧,适当的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尽量打高分,对差的作文不打不及格的低分,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会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化。因此,宽打分数也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第五;发扬民主,师生共进退

在布置作文时,教师自己也可以写一篇,这样既能发现题目方面的问题又可以针对性的知道学生,文章写出来后,与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商讨,发扬民主作风,让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作文修改。叶圣陶先生对这一做法早有教导:“教师普读普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开路,可以事半功倍。”

总之,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倾其浑身本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我们提倡的本不是流于写作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文为心声,写出至情至真的好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孙小敏

上一篇:初中部 罗明波《将德育植入学生的心灵》—西山学校教学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周亚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西山学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