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徐子平《浅谈猜想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9:46:02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徐子平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猜想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为优化物理课堂结构,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实验手段引导学生猜想
俗话说:眼见为实。当学生的猜想和判断面临障碍时,如果把实际物理过程通过实验手段给他们展示出来,或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无疑有很强的启发性,进而能把学生的猜想引向正确的方向。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的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这时,可以借助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或者直接让他们自己先去体会。比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去体会:
1)先推一张空桌子
2)然后让另一学生坐在桌子上,再让他去推,体验不同之处。或者让学生给大家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体验:
溜冰时你会选择怎样的路面?
泥鳅好抓吗?怎样才能抓牢泥鳅?
……
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通过知识对比引导学生猜想
初中物理具有类比性,许多问题具有类似的思维过程,随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的增多,可以逐渐总结出一定的研究方法。教师把握住这样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扩大对新知识的认识,并且能对旧知识体系进行巩固。
例如《电是什么》一节的教学探究中,学生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并不是立即通过实验去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特点,而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同学们你们猜想两电荷至今的作用规律跟已经学过的哪两种物质之间的作用规律相似呢?
2)你为什么这样猜想,给出猜想的理由。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经同学们的相互补充,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通过课堂中设疑贯穿猜想
在课堂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反复猜想、纠正、确定实验方案,既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能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
例如在《家庭电路》一节的教学探究中,刚好黑板前的一盏灯不亮了,我突然问学生灯不亮的原因在哪里呢?
学生猜想:
1)教学区停电了;
2)教学楼的保险丝断了;
3)插座坏了;
4)电灯的开关坏了;
5)灯丝断了;
6)灯头脱线了;
通过循序渐进的猜想和验证,逐步引导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找到电灯不亮的真正原因。
总之,作为教师要尽量多动脑,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体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猜想,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能创造这样的优化课堂,其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热词搜索:徐子平
上一篇:初中部 熊伟芳《如何让学生快乐学英语》—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严海燕《扮演多重性角色 创设“任务型”课堂》—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