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西山学校 感受课改--------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
2014-04-11 14:33:4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感受课改--------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 周怀文 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前几年都是使用老教材,今年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又担任初一年的备课组长职务,面对课改,我是边学边用,在半年的实践摸索中,我...

 
                   感受课改--------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
                                                     周怀文
  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前几年都是使用老教材,今年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又担任初一年的备课组长职务,面对课改,我是边学边用,在半年的实践摸索中,我的体会颇多。
  一  学习课改精神、更新观念
  刚开始,我对“课改”印象模糊;是抛弃所有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自主活动?但是,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是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对于封闭式的学校,管理严格,显然不切实际,经过思索,觉得课改首先要更新老师的观念,不能盲目学习,效仿。不然就成了“到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得不偿失。传统的教学模式,9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对付现在学生是行不通的,教师辛苦一堂课下来口甘舌燥,累的要命不说,学生在你“灌”的过程中真的就懂了吗?就会了吗?而且在考试的方向,除了知识外,还有课外能力的考察,你不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能行吗?既然行不通我们老师就先该洗洗脑,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打破常规,课堂中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说的自己说,能做的自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这样,才能很好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  把主体让给学生、更新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知识,只有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学有所得才是正理这种得:一方面包括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是能力的培养,再者是感情的升华,听过许多公开课,每堂课都有学生的表演,这也就成了这节课的亮点,做为站在历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难道这就是课改?但我敢肯定,这并不是普遍课改的反映。在每一个班每一节课,每个老师都会这么做吗?显然不能,一方面教师不能如此费心思,另一方面学生的精力不够,并不是只有历史在进行课改,其他学科同样也在课改,所以我喜欢那种平常课,喜欢那种把课改观念贯穿每堂课的模式,对于本组老师,我都是突然造访,了解他们平常的教学,因为,课改并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而是一种长期的深入的过程。
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一改以前那种介绍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而是介绍朝代歌,穿插一些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浅能,进而问学生:“你们还知道那些古代历史故事,能说一说,大家分享吗?”这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生怕轮不到自己,一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等下课铃响,学生还沉醉在故事的熏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这门学科何愁学不好历史呢?现在的学生相比以前,可谓是幸运多了。他们拥有更多的优势,丰富的课外书籍快捷的网络信息......所以有些学生连老师都不得不惊叹他们的知识。如我讲《三国鼎立》首先我在班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却发现班上有90%的学生看过儿童拼音版的《三国演义》像这样,老师上课还用得着“一言堂“吗?只是老师要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浅能和主动性就够了我设计这堂课,关键是把主体交给学生,用三个问题:1官渡之战为什么 曹操以少胜多?2赤壁之战中为什么曹操有在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却败了?3这样评价曹操?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学习学生相互交流看法,讲故事,把以前所学的那些肤浅的东西得到升华,各方面的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所以,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课堂,老师不在是表演者,而是一个主持人,一个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人,真正的演员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每一个老师只有认清需要,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才能推进课改的进程,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研究课改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勤思考,从而摸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课改的需要,切实做到在新的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新”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清西山学校 创建积极课堂,师生共同发展
下一篇:福清西山学校 教即学、学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