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谈如何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09 10:57:4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来到学校将近五个年头,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对孩子们的诸多不良表现深有感触,而这些现象中尤以“逆反心理”为典型。
对待逆反心理,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对于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另外,逆反心理虽然是抵触性很强的一种心理,但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因此,我们对于逆反心理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逆反心理剖析
人们对于“逆反”二字,似乎有所疑惧,其实从心理角度而言,逆反心理是一个十分寻常的概念,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逆反心理以青年时期为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逆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有内在和外部的因素。
首先,这是由人类强烈的探索欲造成的,尤其是青少年,有迫切求知的冲动,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好奇。人们对“内部消息”的兴趣远远超过已经公开了的事情,甚至连婴儿也对盖上面纱的布娃娃特别感兴趣,非要拉开看看不可。
其次,逆反心理是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开始成熟,不再按家长、老师、社会宣传的标准来看待事物,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常怀疑父母、老师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逆反心理还与某些外部因素有关,如果社会上的某些宣传过头、片面、虚假,久而久之便会诱发人们对事物另一面的注意。逆反心理是好是坏,这要辩证看待,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当然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设想,人类如果一切都遵循导训,那么社会还会有进步吗?有时逆反心理还会使人发奋努力,以非凡的意志战胜困难和阻力。但是,不适当的 、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却是有害的,它可以导致一个人排斥正确的教诲,拒绝有用的经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由于是非判断能力差,往往容易出现带有情绪性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当然也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正确教导。
二、逆反心理疏导例说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通常是一种消极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老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老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一次,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陈××同学上课不是分神,就是故意扰乱课堂,作业也马马虎虎,找他谈话,他做出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我便找其他同学了解,后来才知晓有一次上课叫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批评了他,因为所提问题是我课堂反复强调的问题,而他上节课由于因病请假,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后,我便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并将他未上到的课利用课外予以补上,很快他就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友。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并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
三、消除逆反心理,优化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班主任是理的化身,是权威、是班级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试想,在这样一个禁锢和专制的班级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能健康吗?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就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打破禁锢废除拟制,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班主任要从“指挥者”变成“引导者”,以激励取代训斥,以扶持取代包办,以民主取代操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的观念,以平等的观念去审视每一位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学生,以平等的心灵去对待每一位拥有自己情感世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带有责任之心、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尊重之心去走近学生,与学生真情交流,平易相处,这样,教师就把自己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随之而立,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教师心情和悦,思维贯通,顺畅地发挥诱导点拨的作用,学生精神专注,愉快地接受、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操作和实践,师生之间就会心灵默契,主动互相配合。
四、防止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反感,而老师越是恼火,对他(她)越发训斥,他(她)更加反感,影响到与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学生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般逆反心理会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众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那么如何防止逆反心理呢?
1、理解。使学生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而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让学生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老师。
2、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与学生发生过于激烈的争执,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显示自己的能力并非是通过与学生的对抗来实现,另外,还要主动与学生,与家长多接触多联系,多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做学生的朋友。常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营造尊重理解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4、善待学生,学会赏识,了解、理解、善解他们,最大限度地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出错,并让他们有改错的机会。
5、学会适应。提高学生心理上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多参加课内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
总之,在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由于逆反心理形成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只要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初中部 《私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