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几种心理效应在困难生转化中的运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09 10:45:53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每个孩子无一不是带着家人的期盼,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而迈进校园的。由于每个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及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上学校、家庭等教育上的缺陷等,造成了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于是,那些思想表现不佳、行为习惯不好、文化成绩低下的学生便称之为“困难生”。而困难生的转化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困难生的转化过程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个人体会,与同仁探讨。

 每个孩子无一不是带着家人的期盼,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而迈进校园的。由于每个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及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上学校、家庭等教育上的缺陷等,造成了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于是,那些思想表现不佳、行为习惯不好、文化成绩低下的学生便称之为“困难生”。而困难生的转化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困难生的转化过程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个人体会,与同仁探讨。

一、首因效应的运用

由初次见面而形成的对一个人或事物的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建立、感情的建立,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尤其与困难生交往时,这种首因效应所起的作用更加巨大。有些困难生在换了班主任、教练或者科任教师之后,也想“改过自新”,也想给老师、同学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也想证明自己并非很“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个机会,见好第一次面或进行好第一次谈话,处理好发生在困难生身上的第一件事。另外,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批改、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电话家访或接待家长等也相当重要,切不可马虎了事。

二、罗森塔尔效应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所小学从1~6年级各选几个班,对这些班的某些学生作了一番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某些“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方和教师并嘱咐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几个月后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都进步很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了特殊的爱。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叫“罗森塔尔效应”。

困难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不是没有自尊心,他们也想进步,也想抬起头来做人,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友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困难生的人格,给予他们特别的爱,注意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以此来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焰,同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发挥其特长,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有机会表现自己,找回自己的尊严,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我曾经在校园看到一位教师陪着学生及家长一道散步参观校园,长时间远离父母的孩子没有牵着父母的手却牵着老师的手蹦着、跳着。试想一下,有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哪位家长不放心呢?又有哪位学生不成才呢?

三、进门坎效应的运用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识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进门坎效应”。转化困难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困难生也不可能一步登天,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登门坎”技术,对他们提出一些容易接受的要求,在困难生接受并完成这些要求之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再提出更大的要求,往往这种要求容易被他们接受,久而久之,困难生就会慢慢缩小差距,甚至有可能变成优秀学生。

四、近因效应的运用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个交往过程中所有话的调子,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运用得好,能够化解一些矛盾,避免产生对立,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困难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让他们一下子改正是很难的。有些困难生在老师苦口婆心做了许多工作之后也许还会做出一些令人生气或违反纪律的事情来,此时,教师由于激动,说话也许比较情绪化,由此而伤害学生,严重的,也许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使工作陷入僵局。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冷静下来,恰当地运用“近因效应”,给学生道歉或者安慰,此时的一两句就能收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在“近因效应”运用的时候,班主任、科任教师、教练等的配合很重要,有时候,困难生在一处受到了批评或者受到“委屈”,而其他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火上加油,也许会使矛盾激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也许会出现想不开而走极端。“近因效应”运用得好,不仅能化解矛盾,还可以排除这种隐患。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更有其独特性,而关键是思想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学学心理学知识,多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使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初中部 张磊《“杜郎口模式”的思考》—西山学校西山学校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如何实现道德、情感、意志的内化》—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