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刘宽明《反思我校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西山学校西山学校论文
2014-04-09 10:36:46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西山学校初中部
【内容摘要】:目前我校新一轮教改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教育改革中,以高度的勇气与创新精神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课例和一些值得借鉴的好做法,确实令我们耳目一新。但是,我们在深入第一、二轮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由此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很多课堂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甚至考试成绩出现滑坡的尴尬局面,这是我们每个英语老师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课改提出来之后,面对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笔者针对一些案例作以反思、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行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案例 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常现的几个“老“问题
1. 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接受式主体参与的环境与条件不够充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机会严重缺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没有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有些课显然没有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与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2、个别教师在备课时只注意活动形式的设计上,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根本性原则。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加深和拓展。
3、教师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4、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
5、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不能走在老师前面,没有习惯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学生的 “ 努力学习 ” 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
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新”问题
问题之一:创设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情境”很普遍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我们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象脱离了情境就不是课改的课堂,于是乎逢课必是情境从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1某教师在一节初级达标课教学中,内容是Different jobs require different uniforms(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制装)。老师分别播放了“江南style;时装表演;奇装异服搞笑”等多个不同视频。
问题之二: 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案例』2当前一个普遍现象是:只要有人听课,就有小组合作互动学习了。再有,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进入小组互动学习状态,在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嘎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意见是……”
问题之三:落实“三维目标”——意味着要淡化“双基”教学吗?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而淡化了“双基”的落实。
『案例』3曾听过一堂英语阅读课,内容是有关“电脑”(computer)的,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围绕“电脑的应用,好处及坏处”等进行讨论,列表,发言,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那么长的一篇文章在一堂课中硬是“圆满”结束。而省略了学生认识单词、造句、找主题句等基本环节。
问题之四:“用教材教”就意味着“孤立”教材吗?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4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课堂上用到的都是老师准备的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材料、听力材料、学案(练习材料)……。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反思
(一)针对课堂教学中常现的几个“老“问题的反思
『反思』1课堂的教与学是否落到实处,教与学是否达到的最佳效果?
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1)师生所有的活动是否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2)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3)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5)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6)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7)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并获得了解题能力?
『反思』2 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优化。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从过去重视语言形式转到加强语言运用。
2、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活动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3、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教学层次,精简多练,导练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处理好与学生、与教材和纠错方式等各种关系。
4.优化时间,加快节奏。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关键。这要求英语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密度。
5、学法指导的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学法指导的优化要从研究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方法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和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新”问题反思
『反思』1 我们 “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例如通过演示实物、卡片、简笔画、身体语言、图片,放录像或播放录音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在较短时间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不是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我以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如案例1中,用不同的职业图片(学生、教师、医生、司机、警察、士兵、官员等)及时装秀—唐装的视频,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和本节衔接紧密。
『反思』2 什么是互动--合作--探究学习?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传授和反馈、交流和实践的活动。互动是师生在课堂上最有效的交流,可是在中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对象差异大、非言语互动未得到重视等弊病。在案例2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还有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互动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要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反思』3如何在落实“双基”中体现“三维”目标
在案例4中,这堂课教师花大量时间“论证”了“电脑的应用,好处及坏处”,给学生讲实例、看视频、搞讨论,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而省略了学生认识单词、造句、找主题句等基本环节。如果英语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一味追求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样的课是不成功的。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英语课的底线是落实“双基”,我们必须明确,课改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成功,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
『反思』4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更来自生活,来自于世界。案例3则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我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令人困惑的现象,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的不透,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丽.新课改最大误区—课堂教学的形式化[J].中国教育报,2005-04-21(3).
[3]《现代化与主体性》,《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4]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百度文库
相关热词搜索:刘宽明
上一篇:初中部 林媛《音乐课程改革有感 》—西山学校西山学校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苏明娇《课改中的“动”与“活”》—西山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