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刘凤云《浅谈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9:29:41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天天有学生问我:学习历史知识有什么用处?中考不计总分又是开卷考,况且我以后学理科高考不要考还有必要学吗?为此大家众说纷纭。作为历史教师,对此应当倍加重视。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天天有学生问我:学习历史知识有什么用处?中考不计总分又是开卷考,况且我以后学理科高考不要考还有必要学吗?为此大家众说纷纭。作为历史教师,对此应当倍加重视。不但要自己对历史之用心中有数,还应当让学生从“知用”而“致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大效度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让学生感知以史为鉴的功能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今天的社会风气千变万变,有时很难搞清方向和对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历史。如在讲到“文革”的历史时,我引用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中学教师,按时间先后次序为三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建国、建民、建党”,“文革”中有人检举说他想“建立国民党”,最后这位老师被冠以“反对共产党,妄想变天”的罪名而被判刑八年。学生听后兴趣很浓,也使学生对“文革”给中国的危害及对法律的践踏有更深刻的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还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让学生感知历史作为人的集体记忆功能

“历史的价值首先来自于它作为人的集体记忆功能。个人的自我意识依赖于记忆,一旦失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同理,作为群体的人要形成认同感,也离不开集体记忆”。如何让学生感知历史作为人的集体记忆功能呢?这需要我们具有历史的敏感度,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育目标的切入点,通过点拨启发,指导探究,让学生对此加深认识。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我联系日本政府一再否认侵华的罪行,拒绝对慰安妇和日军遗留生化武器造成的伤害者的赔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日本政府不得不承认其罪行?除了列举文字记载、图片、遗迹外,还介绍来自集体记忆写成的历史书籍《山西抗战口述历史》,进一步突出历史作为人的集体记忆的重要性。

又如学习中共“一大”的历史时,我一般会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7月23日,而党的生日却是7月1日时,我就趁势让学生讨论,探讨个中原因。学生弄明白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但当时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没有必要改变,于是“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最后,我还点睛地提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史记录不是可有可无的”。

三、让学生感知历史的道德启迪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的任务是赞美正义,揭露邪恶,以为后世殷鉴”,“历史具有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我们当老师的培养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品德高尚是第一位”,从专家学者们饱含哲理的名言中可见,历史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和历史学科的优势,以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与良知启迪。

    如讲《辛亥革命》时,我选定了“培养责任感”为本课的德育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众政府”,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后来还毅然回国,冒着生命危险,多次领导发动武装起义,他这样做为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学生争相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因为他对救国救民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加上他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使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孙中山也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国父”。

 又如讲到《罗斯福新政》时,印发有关罗斯福如何变成下肢瘫痪不能站立;如何带领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何连任四届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等资料。让学生受到罗斯福人格魅力与意志的感染,从而自觉学习他身残志坚,勇于进取,面对困难,从不气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让学生感知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英国历史教学研究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辨能力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我了解到学生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数学可以推理演算,具有挑战性,从而有成就感。经过探究发现,其实浩如烟海的历史内容蕴涵着很多可供思维与智慧创生、发展的资源。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历史教学也能像数学一样可以演绎推理,领悟新知,发展思维能力。如讲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时,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浏览有关信息等方式分小组分别从衣、食、住、行、风俗等五个方面收集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探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心里亲近历史,感知历史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用历史思维、历史背景去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感知历史对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

五、让学生感知学好历史可以避免遭遇尴尬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明星对历史茫然无知,是完全的史盲,闹出了很多令其尴尬的事甚至遭观众痛骂,如周杰伦竟然不知道“雷锋是谁?”,刘晓庆当总评委时说“曹操一统天下”,令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杨丞琳当主持人说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杀了我30万同胞,她夸张的说“才30万呀”主持人又说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杨又夸张的说“才八年呀”结果被网友痛批最后只好公开道歉。作为公众人物说出这样的话,凡是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都不能谅解杨的无知。从而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追星,让学生知道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在报刊中,我们常见到有人因为不懂历史而遭遇尴尬甚至引起公愤的报道。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这些例子,也可让学生感知学好历史有助于树立自我形象的作用。

如在讲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我选取这样的例子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扮演者吗?你们可曾想到,她在长沙的一次演出中被观众用大粪泼吗?那是因为她对历史的无知,竟然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旗帜当时装穿上,在舞台上招摇,而激起爱国群众的义愤。一个红极一时的“名人”闹出了不可原谅的政治笑话,扮演了丑剧的角色。为什么一个当红明星,一次“日本军旗装”的亮相会激起群众这么大的义愤呢?学习这一段历史后,我们将可以从日寇侵华的八年血腥暴行和中国人民八年的血泪史与抗争史中得到清楚的答案。

讲到“唐三彩”时,讲述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当主持人问著名演员某某,唐三彩在烧制中釉色主要有哪些?某某把常见的九种颜色都说了,而主持人竟然说回答正确加十分。而正确的答案是:唐三彩的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他们尴尬的遭遇都源于对历史知识的缺失,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只要历史教师坚信历史是有用的,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之“用”,历史教学一定能对学生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刘凤云

上一篇:初中部 刘步红《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艺术》—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刘宽明《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