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何丽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4 15:58:25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施建议”中建议“各阶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

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何丽娜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中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理解了文章,才可能读好,同时,读好了文章,必然会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施建议”中建议“各阶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朗读教学,就是重视作品本身的魅力,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领悟,突出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让文本作品在课堂教学时以朗读来表现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朗读指导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广大老师的关注。

首先,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项脊轩志》的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其次,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第三是朗读技巧,一是停顿,二是重音,三是语调。

停顿分为: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

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它可分为由语法结构形成的语法重音;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感情重音。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来表达。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平直调一般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何丽娜

上一篇:初中部 甘智慧《浅谈作文写作过程》—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何小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