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肖小兵《浅谈音乐欣赏课教学》—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0 10:59:2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音乐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艺术特色课程,其课程的特殊性,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如何去实施音乐教学?在这里,我着重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这一块谈谈音乐教师应当怎样去实施教学。

 

作者姓名:肖小兵

工作单位:福清私立西山学校初中部

通讯地址:福清市镜洋镇

邮    编:350304

联系电话:13850196403

Email:520xiaoxiaobing@163.com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音乐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艺术特色课程,其课程的特殊性,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如何去实施音乐教学?在这里,我着重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这一块谈谈音乐教师应当怎样去实施教学。其教学过程,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进行:第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参与愿望;第二,展开——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与机会;第三,深入——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思维充分展开。第四,拓展——通过讨论、表演、评价、总结活动,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   审美观念  审美情趣

        情感体验    鉴赏       乐理      节奏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都是为了听,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具有音乐的耳朵”,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分辨高雅与低俗、美好与丑恶的能力,提高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应当怎样去实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呢?以下是我从事音乐教学以来的点滴心得,汇集成几点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认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基本思路是,一是欣赏,二是创造。而且,欣赏与创造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欣赏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欣赏的提升,这个关系是课堂的主线。要想贯穿这一主线,我认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第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习积极性的意义。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顺利实施欣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运用“引趣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方法巧妙地引入新课题,然后,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或导具,并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感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其参与愿望。例如,在欣赏教学《牧歌》这首蒙古族民歌时,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引导同学们展开音乐联想和想象,去想象情景画面。当我走进课堂,便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将引领你们到内蒙古那美丽的大草原去放牧,去领略那大自然绮丽的风光,请大家微闭双眼,跟老师一起来,那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蓝天上朵朵白云,伴随阵阵微风,悠扬飘荡,高远开阔,地面上是斑斑如银的羊群,牧民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那优美的歌声和马头琴声,伴和着骏马的嘶鸣,羊群的欢叫声,伴随着清风荡漾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空……,你们看到了吗?你们听见了吗?好一幅美丽、壮阔的草原牧区画景啊!”待我讲完,同学们才慢慢回过神来,要求老师接下来放歌曲录音让他们欣赏,此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到那美妙的音乐,他们已深深地被“那幅画”吸引住了,我再给他们听赏《牧歌》音乐,这简直是在品茗一道香茶,令人如痴如醉。自然,这堂课因为“导入”充满情趣,接下来的欣赏教学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学习音乐,并且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协商、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让他们把这种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第二,展开——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与机会。

每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音乐素养,他们有些乐理知识较全面、有些节奏感较强,也有些乐感好,善于表演,而有些则在诸方面都较弱,但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爱好,那么,怎样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呢?首先,教师要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创设情景,甚至布置小小的音乐舞台,然后将各种音乐角色巧妙设计,让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特长去参与表演。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时,歌曲采用山西民歌的音调,以问答呼应的形式,描写两位流落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道身世,共抒胸臆的情景,其中一位是张老三,另一位是王老七。我将这两位老乡因为遭受战乱而妻离子散、背景离乡的悲惨遭遇和最后团结一心参加斗争的故事情景给学生讲解了,最后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去表演。当我宣布表演开始时,学生一个个都十分踊跃,要求尝试,就连平时看似不好动的学生都说自己音色适合扮演张老三,有的说喜欢扮演王老七,他们有些运用了形象的肢体语言,将“悲惨遭遇”那一段表演得如歌如泣,感染了全班同学;有的把音乐最后团结一心参加斗争的“心理变化”表演得十分逼真,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呈现了一幕幕鲜活的音乐场景。虽然有些同学的表演还不够完美,但我高度赞扬了他们这种敢于表现的精神,他们都十分开心。这堂课,学生把《河边对口唱》这部乐章的音乐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深入——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思维充分展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试着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活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情感、想像和个体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感知和认识,使自己融入艺术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个性化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入手:第一,教师采用先放乐曲(歌曲),不做任何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感受和鉴赏,凭直觉向老师说出各自的感受和观点;第二,教师讲解,从乐曲(歌曲)的本身,诸如创作背景、内容、思想等音乐的本体方面与学生交流、对话、分析;第三,再放乐曲(歌曲),学生复听并演唱,将直觉感受和老师讲解相联系、相结合,产生新的思维、新的理解和体验,并产生自己创新、创作的愿望,自然实现了从“欣赏”到“创作”的过渡,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四,拓展——通过讨论、表演、评价、总结活动,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围绕老师创设的情景进行了表演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大家的表演进行讨论、评价与总结。这样一来,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更乐意参加今后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歌曲),深化情感体验,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从感知美、体验美,上升到创造美,从而大胆地表现美。

总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拨动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入情、入景,动情、想象,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热词搜索:肖小兵

上一篇:初中部 王丹平《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谢从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