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方火林《高中教材古诗词中“雨”意象例析》—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09 19:52:57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高中教材古诗词中“雨”意象例析
西山学校高级中学 方火林
在唐宋诗词中,“雨”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人借雨抒情,融情于雨,以雨喻情,手法不一而足。高中教材所选古诗词亦有不少篇目写到“雨”这一意象,本文试举一些实例,作一点赏析。
一、宿雨风荷,活泼清新。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写久客思乡,写法上别具新意。作者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乡归梦。全首词突出动人之处,全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阳映照下,圆滑的荷叶,碧绿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生姿。如果没有宿雨,初阳不会如此明艳,荷花不会如此动人。或者说,“雨”增加了风的韵律感,使荷更清新动人。正是这三句写出了活泼清远的意境,使诗人所写的思念之情悠远而不滞重。
二、空山新雨,志趣高洁。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诗的颈联中,诗人明明写到“浣女”“渔舟”,但首句写的却是“空山”,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一、山中林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二、“空”为心境之空,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而“空山新雨,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可以想见空气是多么清新,秋景是多么美妙。联系全诗来看,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雨”是诗情画意后的大背景。作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的是高洁的志趣和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
三、秋雨霶霈,石破天惊。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角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堪称音乐描写的杰作,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美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开头用先声夺人的方式写琴和声,然后说到演奏者;第三联用“昆山”一句写音质,以下直到结尾都是写演奏的效果,从物到人,从天上到地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句,写箜篌之声传到了天上,连正在补天的女娲也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补天,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诗人此等想象大胆超奇,出人意料,不愧“鬼才”。一个“逗”字,把音乐的感人魅力和诗中奇瑰的景象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这两句所写的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不仅可以看作是音乐的感人肺腑的效果,亦可示作音乐形象的呈现。
四、小楼春雨,淡漠风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那年春天,其时已61岁的诗人奉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授朝请大夫,掌管严州军事。诗的开头说“世味”如薄纱,对骑马来京城作客出乎意料。作者在颔联笔锋一转,“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作者客居小楼,夜听春雨淅沥,而且一听就是“一夜”。诗人在想些什么?明天一早,大街小巷该满是卖花之声了。作者对春雨的倾听,对卖花声的想象,似是充满了喜悦与期待,但联系全诗特别是首尾两联来看,实是对“年味”之薄、“风尘”之误的反思,流露的是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五、暗风细雨,别恨离情。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县)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叙事抒情,首尾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暗风吹雨入寒窗”,风雨是自然现象。“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诗人眼中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是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正因为有了诗人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也变得既“寒”且“暗”了。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情与景巧妙融合,而前句“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据《明皇杂录》,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意,“采其声为《雨霖曲》,以寄恨焉”。柳永这首《雨霖铃》,可能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是写离愁别恨的千古名篇。
词人在开头通过景物描写及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值深秋,万物萧瑟,正是天晚时候,暮色阴沉;而骤雨之后,听闻寒蝉的悲鸣,让人更觉凄惨。可以说,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与开头景物描写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还有李煜的《浪淘沙》,通过“帘外”“潺潺”之苦雨,渲染自己的亡国之后的凄凉心情;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亦比兴亦烘托,表达了她晚年寡居时孤苦、凄清的生活感受。因与前词意境相近,不再作具体赏析。
总起来看,诗人词人均借助雨的意象,或写清新活泼的荷花之美,或写志趣高洁的理想追求,或写淡漠官场的人生感慨,或写无常人生的离情别恨,无不独运匠心,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阅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相关热词搜索:方火林
上一篇:初中部 张百玉《把握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实施系列化作文教学》—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振兴西山的希望在教育》—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