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赵雷《德高垂范,育人为先》—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09 19:09:23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德高垂范,育人为先
——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谈学校德育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学科本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热点。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学生,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看,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它对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结果发现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大部分学生选择的书籍是健康的,以小说故事类为主,诗歌散文次之,科普经济类很少有人问津。尽管如此,只要他们积极地阅读,确实有利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这是值得称道的。但也有学生迷恋于武侠、言情、惊险和凶杀读物而不能自拔,更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一些不健康的格调较低的“地摊”和“痞子”文学爱不释手、津津乐道。从这点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容乐观。其次,从阅读的形式和层次看,大部分学生看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重情节描写,而轻思想内涵;不求知识获取,只求刺激探奇;不去积极思考,但寻迷乱热闹。并且从吃饭看搬到睡时看,从课余看走上课堂看,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上课秩序。甚者,有些不良的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颓废了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这一点又可以看出,教育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以及加强德育建设方面,确实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缺陷。
综观上述情况,正确解决中学生当前的课外阅读现状,引导帮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自觉摒弃假丑恶,趋归真、善、美,已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瓶颈。如何突破它,本文就教学实践的经验,浅谈几点见解。
一、率先垂范,激活向美向善的心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必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良好的师德行为、人格修养、精神境界、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以及自我管理和调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一言一行或一个良性的暗示都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甚至成为他们效法的楷模。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豁达健全的人格形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本着尊重、平等、民主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活他们向美向善的心智。使他们体验思想升华的壮美,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影响帮助学生在道德境界中进行健康的课外阅读,使他们荡起心底共鸣的浪花,点燃积极向上的星火,从而为德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爱心育德,创建融洽和谐的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可见,教育是爱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灵沟通,而联通这一过程的桥梁正是教师关心、尊重、信任、理解、赏识、宽容、呵护学生的那一颗爱心。西方著名教育家罗素有句名言:“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思想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由此可知,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点,必须用爱心唤醒学生沉醉的心灵,用爱心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也唯有用爱心育人,才能使教师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知识传授,摆脱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的困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授业和育人的统一,不要一发现学生的阅读品味低下,就大加指责,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和关爱,要打破传统的那种以“威”治“生”的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把诚挚的爱心献给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我们说:“你的冷眼下有瓦特,教鞭下有牛顿,讥讽中有爱迪生。”这就是说,教师要在民主、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走近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格,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身的发展和构建中来。也只有如此,才能缩短师生距离,建立真诚友谊,才能使学生抛弃胆怯而自信,抛弃自卑而自尊,敢于轻松地向你这位益友倾诉真情。从而真正促成师生之间良性真诚的心灵沟通,进行平等的对话,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要在学生心灵窗口向你敞开的同时,把握时机,寻求对学生心理疏导的契机,找激情点,及时鼓励;抓新起点,及时引导。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求知欲,进而使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明辨是非。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地融入社会,鞭策自我,从容地走出课外阅读的心理误区,营造出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匠心立教、探索多链互助的策略
人的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心理因素构成的多链系统。相应地,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训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火热的爱心、诚心、信心,还需要一颗持久的恒心、耐心。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探究学生的心理动向。要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健全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净化他们的阅读、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讲求周全的策略。实践证明,纯粹的行为纠正很难收到久远的教育效果。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悲观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纵然日后得以修复,也很难抚平心灵的创痕。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怀,还要把握好爱的艺术。要知道,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需要的是多链相连的爱心关怀和匠心求证的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学校德育建设这一复杂领域的探索实施,它不仅仅靠教师的匠心立教,还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家长的多链互助。首先是学校和谐的链助。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净化校园环境,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进行正确地疏导。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班会、班刊、校刊、校园广播和电视举行新书介绍,佳作欣赏。经常举行一些歌咏、演讲、写作等比赛活动,多给学生体验参与成功的愉悦。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营造一个蓬勃向上,丰富多彩的和谐环境。其次,是社会环境的链助。社会是一个大舞台,鱼龙混杂,善恶都有,美丑皆存。要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大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杜绝不良的文化制品进入媒体进行传播。要加大人性教育的力度,使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他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树立理想等这些人性真、善、美的养成,成为社会文明的主旋律,确保文明之树常青、美德之花常开。再者,是家长明理的链助。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严以律己,以高尚的人格自身为范,以健康育人的理念正确指导,就能使孩子接受学校的再教育而事半功倍。虽然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较为严厉苛刻,但确实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没有正确的家教思想的灌输,学校中的教育方法再好,也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有时,家长和教师虽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可能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当他们的目标一致时,就创建了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必要互补。可见,成功的教育还离不开家长明理的链助。
诚然,德育建设是一个长远的育人工程,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主题,它的实施仅有以上所述教育方法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求规律,积累经验,才能趋于成熟。但由于当代中学生的好动爱美,喜新猎奇,情感丰富,精力旺盛。他们反感那种枯燥的概念说教和空洞呆板的模式教学,他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因此,素质教育提倡中学生广泛积极的课外阅读。但基于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首先加强德育建设,才能确保学生在阅读中辨识善恶、是非和真伪,确保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才能确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美丽而广阔的天空。
总之,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无论哪一种,只要适合立教育人,都值得我们去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赵雷
上一篇:初中部 涂良凯《健康、尚美、高雅、进取》--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郑承万《让男女同学正常健康地交往 》--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