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蔡克洪《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构建》—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09 11:02:38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观贾政管教宝玉 忖老师培养学生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经典。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不时有人发现它的精彩之处,越来越长久的阅读历史赋予它越来越夺目的光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红楼梦》之所以亲切动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可批评性:它的许多感性描写往往着着正正地吻合了今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论化理解。或许正是由于吻合了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才对它爱不释手并推荐给许多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而贾宝玉的女性观同所谓“现代人文主义”的一致则不能不说是众多知识分子赞赏它的原因。
宝玉作为贾府的子孙,他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这是社会的“规定”,宗族的“逻辑”,但是,宝玉正是在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叛逆性,他一向懒读所谓的圣贤书,而喜好旁学杂搜;他最讨厌为官做宦如贾雨村之流,他给这些人起了一个绰号——“禄蠹”。对于劝他“讲讲仕途经济”的人,包括与他关系十分密切的史湘云、薛宝钗,他都是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或者“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宝玉的老子贾政,被誉为“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梁轻薄仕宦之流”,但实际上不过是一腐儒,对于“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的宝玉,他的态度粗暴,逼迫和苛求,打击与责罚,最终使宝玉回到“青埂峰下”,弃置于“女娲炼石补天之处”。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撇开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一点,贾政管教宝玉的失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身为人师的我们在培养孩子上不妨“正照”一下,或许会产生若多感触。
一、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据《红楼梦》第九回——
这日贾政回家早些,正在书房与相公清客们闲谈。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里去,贾政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向宝玉的随从李贵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此时宝玉独站在院外屏声静候。
可见贾政是多么地古板、刻板和呆板!古板的是始终秉承着儒家“人前教子”的遗训,罗嗦至余;刻板的是在宝玉上学前不是说一些激趣的话,甚至连一句正面的谆嘱也没有,只是一味地奚落;呆板的是把同气连枝的《诗经》与《四书》活生生地分割开来,它们同属于儒家的经典,只是为了宝玉日后的科举考试,这种固定的内容、呆板的形式,却束缚了宝玉的思想。他更没有转念去想:抓住宝玉喜欢《诗经》、喜欢旁学杂搜,来加以启发诱导,培养宝玉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给宝玉讲授学习的方法。可他呢?不激发宝玉的学习热情而想给他硬塞《四书》,只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美国的著名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忆说:“我们的母亲是出色的奉献者。如果她发现我们中有人对某件事感兴趣,只要有可能她就要鼓励这种兴趣。比如说,如果我对电影明星产生了兴趣,她回家时就会带着一包有关著名明星的书。尽管有九个孩子,她对待我们每人都像对待独生子女一样。我们中谁都没有忘记她是怎样一个辛勤的操持者和出色的奉献者。”
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学生“顺其天性”方面,也如鲧治水一样,层层拦截。见到成绩中下等的孩子未认真听课而在偷偷地画画,他会勃然大怒,加以斥责:“主要的学科就未学好,就又在涂鸦了?”抑或是“你父母那么辛苦送你来是干嘛的?是画画吗?”老师没有反思自己:“我的课精彩吗?如果精彩的话,学生至于画画吗?”“我如果大喊大叫,是否会刺痛学生那纯真的心灵?”
有感于迈克尔·杰克逊的母亲,我们的老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我们成了孩子的朋友,如果这种友情因高尚的爱好和对于某种光明的、合理的事物的激情而得到升华,孩子的心灵里便永远不会出现邪恶的念头。
二、孩子身上的天才是未经加工的钻石,所以不能因为表面上没有天才的闪光而失望。这种天才要靠表扬来磨制。夸奖孩子们,让他们发挥出所有的能量吧!
据《红楼梦》第十七回——
由于贵妃回家省亲,贾府上下忙于置办采买、建造省亲院,不知过了多久,浩繁的省亲园林建造工程终于完工后,贾政带领宝玉和众清客前去视察并赐题各处匾额。贾政有意试一下宝玉之才。宝玉也在众人面前大显其才,分别题有“曲径通幽”、“沁芳”、“有凤来仪”、“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红香绿玉”等匾额,大都立意清新,深得众人赞许。而在稻香村,因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贾政对于宝玉的苛求与打击跃然纸上!他的教育方法不是鼓励,更何况宝玉之题匾额亦的确与众不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得不到表扬而只是揶揄,这也难怪宝玉敢于理直气壮地恃才驳斥那些腐儒,他的见解也明显地反衬出贾政等腐儒的可憎与无聊,而最终与所谓的正统——儒教分道扬镳而出家为僧了。
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父亲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以至于莫顿·亨特在五十七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到自己走过的路程,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和自豪。
有鉴于此,宝玉若能从贾政那里获得些许的真诚的表扬,结局可能就会迥然不同了。
我们的学生还是不清世事、学习成绩相当糟糕时,我们的老师应给予爱和鼓励,当他们取得超越自我的小成绩时,再给他们以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们的老师始终要记住,自己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只须从旁略加指引,用鼓励与表扬来代替苛求与打击!
三、用警告、批评、训斥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惩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学生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据《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贾母听说后赶来理论:“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
多么富有戏剧性的转变:贾政从痛打儿子的父亲变成了不孝的儿子!是啊,自己又怎样!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学生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学生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而贾政对宝玉的毒打,所谓为了光宗耀祖,它的背面就是逼宝玉仿效贾雨村走仕途道路,结局却是“白茫茫一片旷野”。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我的母亲很少采用棍头教子的方法,即使动了肝火,也只是用尺子打一下手掌。她深信自我修养觉悟的作用。她看出每个孩子各有特性,于是便因人施教。正是母亲教子有方,我们兄弟立身处事才规矩稳重,我们倒不是因为害怕惩处,而是认为理当如此。”
我们的老师在警告、批评、训斥学生之前,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当年又如何,是不是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在面对学生的过错时,也就会立即释然的。若必须警告、批评、训斥时,要在和他玩得高兴的时候或称赞他的时候去实施,最初要从痛苦最小的事情上面开始,然后不知不觉地逐步推进。一旦能使他明白,他虽然受了痛苦,可是因为有了勇气,得到了别人的称赞,得失已足相抵;一旦他能够从他那种刚毅的表现上感到光荣,能够不逃避小小的痛苦,不在他们面前畏缩,而宁愿取得勇敢的名誉之后,就不怕不能改进他的脆弱本性了。
你要幸福快乐地生活,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为人家所喜欢的人!
《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所写内容,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自然、真实。我们可以从教育这一方面,观贾政管教宝玉,来揣度当今的老师如何培养当今的“宝玉”们,决不能让现在的我们成为封建的腐儒!最后,我们用革命先驱马克思的一段话来激励自己: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相关热词搜索:蔡克洪
上一篇:初中部 蔡克洪《“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携手共筑诚信长城》—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