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 胡志洋《有关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西山学校论文
2014-04-09 10:22:49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作者:胡志洋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问题 策略 反思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施,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在教学之余,常常有学生会问及“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类问题。由于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才新学的学科,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够,导致化学学的很费劲甚至较差。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进行初中化学有效教学,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我在初中化学教学的感受,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讲解,过份地强调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能真正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缺乏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班级中学习差异较大时,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如在化学课堂上师生交流中,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20%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交流的全过程,60%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还有20%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差异造成的。
3、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法:(2)设疑法;(3)竞争法;(4)开展课外活动法;
2.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新课程特别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心理感受。所以:
第一,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露。
第二, 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现。
第三, 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经验中感悟。
第四, 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三、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我们化学课程实现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化学课堂教学应紧扣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提高“教”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就必须要改进现阶段的教学具体操作,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进
行教学。
上面的内容只是一个大概的做法,经过几年的化学教学特别是学习了新课改革的教学研究,我总结了一些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看法和具体做法。
1、积极创建“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新的教学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的,是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因而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创建“以学生为本”教育的课堂,关键是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正真依赖学生自主的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的教学我逐渐体会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巧妙的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尽量给学生一些思索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多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灵魂之一。但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牧羊式”的学生自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独立学习。我认为教师在自主学习上的指导其实应是某种程度上的引导,即教师给予适当的信息材料,设计好各问题的结构,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还要组织好学生对结论的讨论和辩论。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方向性的,即引导的方向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已有信息素材、资料去建构新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能解决或一时解决不好的问题,可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很多,例如上网查阅、社会调查、讨论辩论等方式都是我们学生经常进行的探究方式。除此之外,化学学习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也应指导学生多采用以实验方式来探索和验证我们在化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亲历。在探究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不只是指点,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倾听他们对问题的意见,而不简单地将他们的意见和结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要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使思维的发散性上得到更大的培养。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都有交流、讨论、辩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在合作的气氛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合作中有分有合,在讨论中有合作的交流,在探究中有分工,进行的是一种分模块的各自探索的合作探究。
3、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特别是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应给予最大的关心为主。关注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地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中个体最优化学习得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只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强调学习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认识不够全面,使得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不大。关注差异性的教学过程即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同化和顺应,按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个别指导,对优秀生则注重更高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正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差异性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是提高了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学习层次。
参考文献:1.孙夕礼《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化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胡志洋
上一篇:初中部 何锋《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体会》—西山学校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刘智泉《浅谈中学生礼仪教育》—西山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