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考,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 |||
教学重点 | 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 |||
教学难点 |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 |||
教 学 过 程 | 调整意见 | |||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明确:通过神态描写,写出王老师的和蔼以及反手画圆和三角形后的自得心情。 2 、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明确:通过对同学们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表现王老师哑笑的喜剧效果。 3、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4、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5、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 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6、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明确: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三、练习探究(见课后习题) 四、拓展阅读 良 师 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 上课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进行认真翔实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的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提出。 “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人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 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
|
|||
作业 | |
|
||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