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猜想、勇于探究
2014-05-02 10:06:08   来源:    点击:

重视猜想、勇于探究 孔令今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猜想。并通过设计实验大胆地去探究去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以往的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猜想,而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猜想无论是否与课本一致...

                  重视猜想、勇于探究
                           孔令今
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猜想。并通过设计实验大胆地去探究去证明猜想是否正确。以往的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猜想,而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猜想无论是否与课本一致,只要学生积极的思考,都是学生的智慧和实践,生活经验并发的火花。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猜想,而且要给学生一个验证猜想是否成立的平台。
下面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片段为例。
 将教学中出现的几种情境进行归纳,旨在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猜想,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情景一:本人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改为学生实验,开始实验时,教师强调学生一定要在水平面上做,我的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就置疑“老师,为什么不在斜面上作实验呢”,教师提示“在斜面上作实验,压力会等于重力吗?”同学们就提出了各种猜想。
 事实上,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很难知道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物重。“压力”这一概念在后面的课程中才会学到,有关压力的内容学生了解得很少。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虽然顺从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了实验。但心里仍然啊存在疑惑。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确实不等于物重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出真知。教师不必一再强调学生怎么做,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促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出原因。有一小组的学生就提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他们的做法是:1将钩码置于水平放置的海绵上,观察钩码陷入的深度。2搭建一个斜面,再将海绵放在斜面上在观察钩码的陷入深度。很明显第一次陷入的深说明了两种情况下钩码对海绵所产生的压力不同,经分析得出:
由F1>F2     F1=G  得出 F2  不等于 G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不等于物重。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情景二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后,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无关系呢?”我直接说明:“没有关系。只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就行。”实际上,教师的说明并不能真正解除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做实验研究。学生已经理解了弹簧测离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就可能很快设计出解决这个疑问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在同一水平放置的木块上匀速直线拉两次木块,记下并比较两次的拉力F1、F2。通过探究,很轻松地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情景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都,学生提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吗?”我避开学生的问题说:“受力面和受力面积不同,滑动摩擦力是和接触面积无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法国的著名教育家惠多斯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实验,然后交流讨论得出一套合理的实验方案:1将两完全相同的木块AB叠放在水平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2将两木快A和B平放,用细线连在一起。再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 3  比较F1、F2。 4比较两次的摩擦力f1、f2。
  学生经过实验,运用新学平衡力的知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无关。
  重视学生的猜想,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对新学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语文课堂开放教学初探
下一篇:重视猜想、勇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