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 王书喜《新课程改了什么》—西山学校论文
2014-04-09 10:31:4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

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呢?经过在西山学校近半年的课改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我认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安塞腰鼓》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我说家乡的民俗民风”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特色,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有的小组重点观察家乡的小吃,有的小组重点观察家乡的戏曲。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民俗都找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广东的戏曲是怎样唱的?”;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现在还赛龙舟吗,好看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女同学还特意唱了一段京剧《玉堂春》,用实际行动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民俗,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看到他们的眼睛,我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这一课我曾经讲过公开课,大家都知道,一篇好文章,其实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人站在广袤的东北土地上,望着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这些都践踏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同学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作者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东北人民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松花江上》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没听过,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

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第三个转变就是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叫“走进戏曲天地”,我看到这个话题感觉很棘手——我自己都不会唱戏曲,对戏曲了解都不多,让我怎么上呢?在一个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向老人学唱一段戏曲,不管什么剧种都可以,星期天我要检查的。学生顿时沸腾了,我也在心里打鼓。到了星期天,我让同学们唱给小组长听,小组长列一个表,把同学所唱的曲目,剧种,唱的质量是好、一般还是优秀列出来,反馈的结果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有95%的同学多多少少学会了一段,并且剧种多样,有的唱黄梅戏《天仙配》,有的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的唱《花木兰》片段等等,问起他们是怎么学来的,有的是从电视里学的,有的是跟自己爷爷奶奶学的,有的是看影碟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比如戏曲的几个剧种;京剧的角色;每个剧种有代表行的人物,这都是他们潜移默化的学到的,真可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的理念。

再比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的话题时,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看看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诗句,学生看电视,看报纸,有的同学甚至通过父母帮助上网查资料,通过捕捉信息来学习知识,今年的暑假,我给我们班的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是:至少看一本课外书,我推荐了诸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爱的教育》、《西游记》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看完后还要交一篇心得,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也可以是人物形象的赏析,心得的篇幅可长可短,只要是有感而发即可,我还布置让学生坚持每天看看新闻联播,那这个学生是否做到了就要靠家长的监督了。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如果说我们的课本是一部小百科全书,那么社会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它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四、第四个就是课程评价的转变.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所以,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以考试分数看学生,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反思一下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端。教师在衡量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有的靠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更不可思义的是,有的仅以师生关系是否密切作为标准。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现象,也不是一列二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一个笑脸或她喜欢明星所唱的一首歌,哪怕是一个本子,一支笔,物虽小,作用却很大。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首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的作文写的真好,要是你的朗读能力也能像作文一样流畅就好了”,“你有进步了要坚持哟”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第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但教者要明确,考试不是教学的唯一评价方法,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只能衡量学生在某项能力上的高低,不能代表评价标准。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达尔文、爱迪生、牛顿。所以,再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书育人。


                                                 




相关热词搜索:王书喜

上一篇:初中部 宋忠保《例谈中学四大数学思想方法的塑造》—西山学校论文
下一篇:初中部 李耀泉《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构建》—西山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