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与健康教育
摘要: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时他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他们可能会遇到或产生某些困惑,严重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或者性格缺陷,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初中学生; 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物学与健康教育更紧密地结合。生物学课程中健康教育知识不可能涵盖各个专门的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但是初中生物课程已经把健康教育作为重点来描述,如何将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地方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并且生物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创造出多种有效的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笔者通过以下分析可以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借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一)初中生物学渗透健康教育的观点与内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医学、卫生与健康的基础。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也可促进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生物圈与环境教育,要使学生了解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七年级下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和食品卫生安全以及营养平衡问题,可以引申人体自身的生理发育和健康营养;八年级下册的传染病及预防都是与人类健康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结合实际中的艾滋病、禽流感、非典及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这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与生物学教育的结合点更多,结合的程度也更紧密,结合的方式也更灵活,突出生物教育与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二)初中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存环境,而人类发展是自身的健康。对于初中生物学的健康教育,笔者认为有以下重要几点:
1环境健康教育
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物质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当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这部分内容在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中体现的较多,特别是毒素会顺着食物链积累等内容。
此外,初中生物也讲到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导致“现代文明病”。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当然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2人体营养健康的教育
初中生物在七年级下册专门讲到平衡膳食宝塔,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生活缺乏规律、偏食、三餐比例失调、爱吃零食等。受错误饮食观念的影响,很多青少年不吃早餐或早餐数量不足,而晚上吃得过饱,油腻太重。有些家人认为价格高的食品营养就好,使孩子摄取鱼肉荤菜过多,缺乏蔬菜、纤维素等。而过量进食会使胃肠功能紊乱,也可引起肥胖病,为日后患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种下祸根。因此青少年的营养健康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帮助孩子平衡饮食摄入,青少年莫要挑食、厌食、偏食,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如吃饭应尽量早、缓、少、淡、温、软,其次还要纠正偏食现象,营养均衡、三餐有别,少吃多餐。同时,生活中保持好的心情也有助于营养吸收,增强食欲,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健康的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单一食物难以全部满足,只有多样化,才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酶的系统性,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心理健康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激烈的竞争,各种心理压力在教育中也浮出了水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存在升学压力、自信心不足、对挫折承受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以及青春期早恋问题的困扰等问题,因此生物学教育中也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阶段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面对现实,保持头脑冷静,具体分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并要暗示自己能够解决,多看到胜利的希望,以提高勇气和信心,并用积极的办法战胜它。同时,要学会与人交流,听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如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也不要埋怨或紧张,而应再换个思维的角度、方法,重新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乃至社会,做到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既尽情品味人生的美好,又尽心奉献社会;既有事业进取心,又有生活平常心;既要精心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千变万化,对教育不断提出要求与挑战。多年来按照学科设置课程的学校教育虽然有其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及完整性方面的优势,但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缺乏灵活性。我国以往的生物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死,重在知识教育,重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生物学教育中难以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面对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矛盾,不同国家有不同作法,现在虽然课改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并没有得到各类学校应有的重视。初中每周2学时的教学多以单纯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怎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的学习在于灵活,更在于联系实际。很多学校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原有的以课程为主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难度比较大,有培训的课改师资不足,主要原因是原有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开展。近些年来,有很多加强实践活动的尝试,如有些学校以活动课、选修课、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调查: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的状况;调查当地的养殖场等。学校和教师有可能根据地方的特点、本校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在讲述人体营养健康教育就可以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作用加以引申,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运输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有关合理膳食的知识以及食物营养成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制定合理的食谱。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自己根据食物的价格,制定的食谱要符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使活动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了解社会。而这个活动最终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综合实践内容是摆在每位生物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设计与组织活动、怎样评价教学的效果等。
(四)在生物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还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提高自己的健康保健素养。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集资料,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从生物学角度,有以下方面:
(1)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是医学、卫生事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制药等;
(2)生物界特别是病源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与对策;
(3)自然界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与对策。
从医学与健康的角度,有以下方面:
(1)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的、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疾病,如有关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预防措施;
(2)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传播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其预防办法;
(3)传染病的防治与免疫,如脊髓灰质炎危害、计划免疫等;
(4)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常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保健作用,食物中毒及防治;
(5)青少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及其防治,如近视眼、肥胖;
(6)青春期卫生知识与保健; 急救知识,如外伤的急救等;
(7)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远离毒品等。
当然,对一名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上述的知识,懂得应用上述知识指导日常的生活,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用于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才能培养学生从小要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它在健康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课改普遍展开的大好时机下,我们生物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投身,尽己之长为健康教育作出贡献。
[1] 赵明三. 初中生物教学“学会学习”模式概述[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 126
[2] 王宁.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