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丰富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搞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经过对普及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处境的分析和思考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研究,得出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学信息课有效教学的开展方法和措施也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得出了一些在教学实施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要不要开展有效教学?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令人尴尬: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国家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尽管如此,信息技术课在中学阶段仍处于一种尴尬的状况。
1、信息技术课目前不是中考、高考科目,得不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常常令课堂很难调控,不能有效开展教学。
比如,我就经常遇到以下这些情况: = 1 \* GB3 ①语、数、英等主科教师时常留下一些学生在教室补课或做作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来上信息课 = 2 \* GB3 ②一些平时表现差和课堂违纪的学生时常被班主任处罚停上信息课——即不让他们来上信息课 = 3 \* GB3 ③个别班主任还把学生的信息课当作“杂务课”,比如利用信息课时间,留下部分学生出黑板报、搞教室卫生等。 = 4 \* GB3 ④个别调皮的学生还时常会搞得我哭笑不得:“老师,别讲课了,我们学得好与坏没关系,反正不要参加中考,你讲得累,我们又不想听,我们都上网轻松一下吧!”
2、中学信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晚,缺乏规范的,健全的,能被社会认可的评价机制。学生和老师经常得不到合理、公平的评价,学生学得好与坏,老师教得好与坏,都一个样,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老师也失去了教学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21世纪我们国家的主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地使用信息,是当前国家教育的迫切任务。所以国家才大力推广普通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从这点上说,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是必要的。
三、怎样开展中学信息课的有效教学?
(一)课前精心准备,认真设计。
首先,上课前要吃透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难易适度,知识量也要适中,教学目标要做到清晰明了,切忌“多、高、空”。课堂设计要合理有序,注重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难点,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有前瞻性地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其次,要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
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还可精心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
操作技能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五笔输入法的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
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
(二)有效组织,精讲多练。
要课堂教学高效,还得要有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它是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有人说,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也不假,课堂教学组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差,甚至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
那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呢?可以说方法很多,不同老师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设疑诱导、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等,这些方法运用得好都能起到很好的课堂组织作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不像中学语、数、英这些科目,只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课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以前经常犯这样一个毛病:碰到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我就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去讲解操作方法和理论,讲完后让同学们自己去操作,结果各种各样的错误问题都出来了,操作的结果都变了样,都不是正确的结果。课后我就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慢慢悟出来:其实操作中的很多细节老师都知道,但理论讲解又不一定都能讲到,可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些细节,所以操作出来的结果就各不一样了。 课堂上老师应尽量精讲,然后留出时间多让学生去操作训练,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再来协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全身心经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又享受了由困难到成功喜悦。
(三)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的信息课基本上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禁止学生上网既不科学,又不现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一方面:网络上有海量的资源和知识,能给我们教学提供素材和资料,也能帮助我们学生解决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又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措施。比如,认真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的同学,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一些自由上网的时间,让他们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咨讯,甚至玩玩小游戏,既让他们紧张的精神得到放松,又让他们觉得是老师对他们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激励和动力。另一方面:老师也不能让学生上网泛滥。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让学生上网,应该疏堵结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不能迷恋网络,不能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能在网络上做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事情。其次老师还要堵,不能一上课就开网,或者整节课都开网。只有当教学需要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或者老师完成了当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了当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才允许同学们上上网。
(四)建立合理、公平的评价和检测机制。
评价和检测机制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劳动成果以及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在目前还没有规范的,社会认可的评价机制的前提下,信息技术老师自己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评价和检测机制,有了评价和检测机制,学生学得好与坏,学得认真或者马虎就有了衡量的尺度。对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促进作用。也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比如,布置课堂上机任务,在下课前,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查。对完成得好的同学给以表扬和奖励,对完成有困难的同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对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同学要批评教育和给以一定的处罚。
同时,评价要坚持多元化(自评、互评、师评)和发展性,不要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培养的日益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搞好中学信息课技术课的教学,想必很多中学信息技术老师都在钻研和探讨,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