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构建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
2014-04-15 16:21:58 来源:
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阅读数:次 编辑:chuzhong
开拓创新,构建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
何小华
语文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而对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有自身的要求。通过以体验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建立语文科学体系,是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已势在必行。用发展的眼光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主体体验,正是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语文教材中所选定的课文篇目主要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生动的审美情趣的文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对语言文字、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必须通过一种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艺术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每一节课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达到最有效的实践。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不断地得到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启迪。应该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决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语文科课堂教学过程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的属性可以作如下论述:它是一种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师生思维的互动,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关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而转为重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启理性和感性的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构建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有那些实施途径呢?
一、构建主体体验教学的课堂学习情境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要我学”的苦差事了,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文学作品本身也恰恰是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所以尤其是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的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实的道理切入点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对父母和教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和热爱,遇到类似这样题材的课文,如《走一步,在走一步》、《散步》、《风筝》等,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出情感的共鸣。有些学生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工艺品或着小动物,他们也一定很喜欢,像学习《绿色蝈蝈》、《羚羊木雕》这类课文时,就可以先由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实际见到的事物。像《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课文的引入还可以从激励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等角度进行。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但这一环节的确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以师生互动达成主体体验的交流与升华。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处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工作环节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映,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作用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浅能被无形的压抑了。这样,语文课堂中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情或心灵的沟通,课堂气氛也很难被调动。而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最容易形成师生双向主体的思想交流,也最需要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并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是珍惜学生时间的表现,教师只要能控制课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知识的规律,把决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讲,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最具自主精神的人,作为教材和课堂的自由的研究主体,应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以最大的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浅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为教学前提,为了人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供一些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讨论等。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朗读。再课堂上一定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独特的自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让师生双方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完成每一节课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这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这种师生互动交流体验语言文学知识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范也会对学生尊重他人意见,自我角色的定位、并努力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注重主体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感性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
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和智性的诱导。然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仅体现逻辑性思维能力和智性化的训练,那么远远是不够的。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感情化和形象化的特征,是这就要求教学环节应该格外注重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注重感性体悟的诱导,大胆突破教掺分析的局限,提倡多元化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思维的开放性特征,是教材中文学作品情感化和形象化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语文课有别于数学、自然等学科教学的求证性、科学性思维特征的重要方面。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情感的体验和感性思维的训练,就难以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形式。因此语文颗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学生不仅要知道一篇作品,而且还要能知道它美在何处。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感性思维的训练,是创建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体验的重要表现。这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即具体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感情化和形象化的特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参与文章的分析体验,就可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模式,并且不断在教学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直观体验强化体验式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较广泛运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等。有些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由于说明文大多介绍某种事物或阐述某种科学原理,而这一事物或事理大多是人们不理解的,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文中科学知识和准确语言的掌握和理解。像《看云识天气》一文,在介绍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这三中云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或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理解其形式,使课堂更生动,而且更能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在课堂上构建教学的主体体验,正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构建师生互动的主体体验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