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西山学校初中部 朱礼霞
踏上讲坛的这几年,总感觉深受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活动过程中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真的记,以讲读为中心,力求讲深讲透,不留盲点。课堂上不馈余力的讲,呈现出一种零思考的状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很少。长期以来学生也就养成了做忠实聆听者的习惯。作文教学尤其如此,作文教学没有效果。
作文成了学生的事,老师出题,学生出脑,——学生积累,学生感悟。教学过程也只是流于形式,要不念念范文,提提空泛的要求,缺少细致入微的指导训练,比如写人的作文,提示学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以及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突出,但对于这方面却缺少练笔评点这些环节,学生还是感到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要不就是凭借自己的文学功底指导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之类。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互不想融的游离状态,最终的结果只有少数心有灵犀的孩子能脱颖而出,而大多数学生成了作文困难户。
怎样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思考之余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语文课程新课标》以关注学生、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理念。进而提出在写作的初始阶段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情,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且还在以后的阶段中反复地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内容、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且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写作要能自由表现自己的个性、能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肯说话,想抒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有些幼稚、观点有些偏激,只要是学生的声音、都是值得鼓励和珍视的。
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根据“已知的条件求结果”的固定思维模式。主题先行,没有给学生多少施展个性的空间,学生的作文要么无话可说,毫无作文的冲动,更多情况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握笔四顾心茫然。无奈之下,学生只好在作文中造假。这时的思维是迟钝的。想象力是萎缩的、语言是贫乏的。
作文要有内容,文笔要有创意,想象力是基础。若将我们的生活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感受多么丰富,倘若没有想象了,也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我们先不妨让学生做一个词语接龙、故事接龙的游戏。词语接龙不仅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词语的联系,并且是一个帮助学生收心的游戏。故事接龙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由多个同学来完成的一篇作文,每个人为故事添设一点情节,要求所有的同学围绕同一个情节展开。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当然这样的环节严禁低级言语,严禁暴力恐怖。这种方式,不仅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神经迅速兴奋起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不能仅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偶尔为之,要坚持,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长做不懈。相信一种行为重复去做,终究也会成为一种习惯。他能为学生的后期阅读和写作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训练题,让学生进行无边的创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类似的有风是什么颜色?谁带来了春天?这类的想象,学生的答案也可以是千奇百怪的。这样的文学创意应该是学生思想最活跃,最疯狂的环节,但想象也需要有创意,不能去抄袭别人的想象,如“看到星星就想到是眼睛在眨”,“看到月亮就觉得他像弯弯的小船”。想象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缕清风不再仅仅是清风,他可能是一份浓浓的亲情,一个深深的祝福,或是一个梦想。当然,想象也不要虚幻的天花乱坠,不可理解,更不应该出现前后矛盾,甚至是知识性的谬误。
希望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能看到学生信口开河的语言,信马由缰的思想,课堂上学生成为滔滔不绝的讲述者,教师隐退成聆听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而不是老师填鸭式的讲授、不再是老师的雄霸天下。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与讨论来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探究自己的答案。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虚假、空洞、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