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们谈“开心”
可爱的同学,你热忱于互联网上弄潮冲浪吗?快意于金庸大侠的刀光剑影吗?陶醉于心仪偶像的倾情演艺吗?喝彩于运动健儿的激烈竞技吗?相信你会击节认同,因为你开心。
那么我再问,你向往书林漫步吗?渴望学海泛舟吗?追求美好境界吗?崇尚高雅情调吗?但愿你能颔首认可,我祝你开心。
好啦!让我们拉近心灵的距离,谈谈“开心”,开心地谈谈。当然,我们的话题不能离开读书,因为读书是人在学生时代的永恒主题。
开心是一种正性的情感体验,是放松情绪下自由与自主意识互为协调的心理状态,是大脑信号系统与外界信号刺激和谐共鸣的心理活动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开心的培养和维持十分有益于读书学习,因为开心具有引发兴奋的功能,可以促进“发奋”心理的形成——“发奋”读书,必然事半功倍。耗散结构论认为,开心表现为有序非平衡、融洽非统一的思维能量转换状态,调适得当可使心理活力勃发,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失控,甚至“走火入魔”。
在此应当强调,作为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心于读书学习,尤其是课业学习。不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信息量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学习途径如何广泛,学生都必须以读书为天职,以掌握和运用课业知识为要务。
经过历史长期积淀的人类文化成果,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兴旺的不竭能源之所在。经过历代教育者不断筛选和编修的课业内容,荟萃了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你开心地吸收它、消化它,可使你的心灵发育大大节约成本,此如人在母体中十月“修炼”,即完成了从猿到人几百万年的漫长演变历程。
谈到这里,不能不提及开心读书的趣味与品位。不妨试举一例——南宋的朱熹自幼酷爱读书,以读书为最开心之事,乐此不疲,一生不辍,终成饱学之士,被世人奉为一代宗师。他在《四时读书乐》中颇为开心地写道:
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春)。
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夏)。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秋)。
读书之乐乐何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冬)。
想想看,在月白风清之夜,灯下漫读,或在鸟语花香之晨,踱步吟诵,透过淡淡书香,神游万里,和才子作伴,与圣贤对话,那是多么惬意呀!
再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前几年上海出了个中学生作家韩寒,令许许多多同龄人感动不已。韩寒开心地读过一定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洋洋洒洒地创作了几本大部头的小说。可是他不愿学习课业内容,学业趋于荒芜,知识结构断层严重,加之生活体验简单和片面,其作品即难免流于肤浅与浮躁。他放弃了免试进北大、复旦深造的大好机遇,而热衷于与出版商、制片商签约,开心于玩他的飞车。他有一个荒唐的观点:读书无用,尤其学语文无用。可叹他昙花一现,已是江郎才尽,可能要沦为王安石所哀伤的仲永了。他还真正开心吗?
趣味影响层次,品位制约高度,你所开心的内容决定你知识能力的水平与质量。请莫误会,我们的话题不仅限于课业内容。我们热情倡导在夯实课业基础的前提下,广开路径,丰富知识视野。五彩缤纷的知识世界最令人开心,你不妨尝试“破万卷”、装“五车”。需提醒的是,你首先得学会选择,不然就会迷失在知识海洋的浩渺烟波之中。
好,重新回到趣味与品位。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层面下不可避免地有着大量文化垃圾的存在。如果你不能正确把握你的趣味与品位,而是如浮萍逐波,盲目地追求所谓开心,那就会堕入“老鼠爱大米”之类的低级趣味,此与现代和谐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要求大相径庭,判若云泥。
儿童津津有味地看卡通,是一种天真烂漫,而如果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仍沉湎于此,那就显得无聊了。年轻人读读金庸的书是有心理调节之效的,因为书中的场面很热闹、很有趣、很精彩、很生动,但如果几十岁的人仍耽于此道,那就不敢恭维了。人一生如果只乐意读记叙文、看故事会,只图刺激与消遣,而不晓得理论表达,不知道抽象阐述与形象塑造,不明白综合概括,那么他的思维品质便要大打折扣了。
话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人人成为博洽之才,不提倡废寝忘食与寒窗苦读。我们主张在时间、精力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地玩游戏、找娱乐、寻开心、过网瘾。适度的放松有助于读书学习,这早已是世人的共识。然而事物总是辩证的,切莫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食古不化、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固然可悲,而只求自我痛快、不问天下事的网呆子和玩呆子则更为可恶。如果把书呆子喻作“残缺”,那么网呆子便是“残疾”,玩呆子则是“残废”了——唐人所讽刺的“教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和晚清八旗子弟提鸟遛街的丑陋之举便是今天无节制玩现代化游戏的前车之鉴。
说真心话,同学们的日常课业学习的确是件苦差事,读书学习毕竟不同于唱卡拉OK、蹦恰恰舞。作为教育者,我们何尝不想为同学们营造开心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成长呢?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者早已在作开心教学的尝试了。孔子就倡导在开心中学习,把学习当作开心之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学记》中的乐学思想到《淮南子》中的乐学分类,从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创建“快乐之家”到英国的斯宾塞提出“快乐原则”,从陶行知先生的“快乐实验”到今天新课标所充分体现的“快乐理念”,无不证明教育者对快乐教学活动的执着探索与实践。我们也当过学生,品味过读书的枯燥与烦恼,无时不盼望快乐之神的降临——同时更享受过收获知识的甘甜,领略过学习成功的温馨,那是何等的开心!同学们,我们携起手来吧,共同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以读书为乐,心花常绽,笑口常开,欢颜常驻。赋赠小诗一首,以作结语:
翩翩少年何所欣,
书山幽径乐缤纷。
千古兰章赏心目,
开卷一览倍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