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课堂,学生飞翔
——在“表演”中学语文
初中部:何小华
快乐的课堂应该是追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富有生命的课堂无疑是充满智慧,充满快乐的。因为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动态关系,使师生之间两个生命体相互影响、相互策动、相互强化,师生的知识、情感、思维等在多层次、多方向地交流、加工、反馈。为此,教师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富有生命力的,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欣赏的角度看学生的课堂活动,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现”。这样课堂便会充满灵光,便会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便会到达“课堂学习是快乐的事”这一理想的学习境界。光追求课堂的热闹,刻意追求学生脸上绽放微笑,教师不惜卖弄的本领,说一些笑话,讲一些野史,甚至开开玩笑,这样的课堂学生看似“很快乐”,其实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快乐课堂。通过近一年的“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善用“表演”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正如张文彬总校长所说:“如果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学生一定会快乐起来。”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一 、表演的意义
(1)激发语文兴趣
有趣的小说能使人废寝忘食,优秀的电视能使人乐而忘返,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对语文要感兴趣。
一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学中的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以课堂上的“讲——听——练”为基本模式,千篇一律,这种模式有利于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是现成的知识,失去的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这似乎成了课堂统一模式。而表演式教学,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种全身心投入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表演好情节和人物,就会钻研教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使他们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得到很快的发展,其自身的好表现欲望也非常强烈。课堂表演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
其次,“表演”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将书面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表演”中,学生必须运用各种可能运用的感觉器官去充分感知课文,才能对课文的内容、重点语句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知识更为深刻。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分组自编课本剧,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学生把愚公一家集会、挖山的场景表演得相当精彩、逼真,愚公与智叟智辩、夸娥氏二子背走两座大山的情景更是给充当观众的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自叹咱班真是藏龙卧虎啊。
(2) 培养创新能力
表演既源于教材而又不完全依赖于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先改编了一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课后去准备,然后课上到讲台表演,结果甲组表演增加了一个“邹忌问徐公为什么保养的这样好?”的情节,乙组添加了一个各国使臣朝见齐王时送礼品甘愿俯首称臣的情节,甚至在韩国使臣朝见,让两名女生充当“韩国美女”,作为韩国进献给齐威王的礼物,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习俗。这两个情节全是学生的再创造,但很符合本文故事的情节,有画龙点睛之妙。我并不因为书上没有写就轻易地否定他们,而是在表演之后的讨论中,让其他充当观众的同学探讨表演的得失。大部分同学对两组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尤其是自己加的两个细节,认为很符合战国时代的历史。 于是乎,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不再提供课本剧,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去写课本剧,看谁的剧本写得好,放手让学生去表演,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好,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去领悟创新的真谛。
(3)提高综合素质
表演是让学生通过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以及多感官的相互配合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表演获得生动形象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演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敢于上场发表意见,锻炼了胆量;深入理解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增强了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把理解和分析的结论说出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表演时需要表情、体态、手势的配合,又提高了表演的艺术;表演时需要与他人配合,培养了协作精神;表演时要展示文中的形象美,这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表演时既要忠于原著,又要有所创新,这又培养了创新精神;表演时,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目光,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与他人协作还要求随机应变和急中生智……所以,表演能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表演的主要形式
1、单项表演。即表演既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如在讲《孔乙己》时,让学生在桌子上表演“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细节,重点体会“排”字的动作与他不屑一顾的神态,怎样的动作是“排”呢?体会“摸”、“拿” 等其它动作能否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学生对“排”这一动作的表演体会准确,则掌握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在“排” 、“摸” 、“拿”的“表演”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轻松了教学环境,领悟了人物心理。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则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2、综合表演。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如《变色龙》,其中“奥楚蔑罗夫”这个角色有些难度,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特别是神态。表演之后,学生对“变色龙”这种人物形象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
3、单组表演。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 单组表演比较集中,虽然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但全班同学在当导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和评论,间接参与表演,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4、多组表演。为了克服单组表演直接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的缺陷,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 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得大家的欢心。
5、个体表演。就是只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表演课文片断,请全班同学作评议指导 。
6、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课堂表演的参与面,教师应当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 这种群体表演,可以扩大演出的面,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
三 正确利用表演形式
首先,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无论哪种形式表演 ,其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切不可为“表演”而表演,而忘记了本课时教学目标和内容。
其次 ,表演时要控制好课堂节奏,适时引导,指正。由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情绪易处于亢奋状态。因此,老师应控制好节奏,切不可形成课堂失控局面。“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境界,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对表演中方法不正确,没有与课堂紧密相连时,应及时引导,或旁敲侧引,或躬亲示范。力求得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师这一总导演的指挥下,学生演员才能再现文章主旨,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表演中,多鼓励,少批评。学生不是专职演员,不可要求过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只要能再现文中一言一行,体现文章中心,即可见其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应该掌声鼓励,当堂表扬。对表演好的更应大张旗鼓地表扬。不足之处也应及时指出。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了解,而且培养了是非优劣的判断能力。 实践证明,无论成绩优秀或暂时滞后的学生,都愿意参加到“表演”活动中,哪怕只是站在一边当一名不起眼的侍卫(《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自己参与了,还可得到教师的表扬。
总之,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 ,如果能在语文课上 ,给学生设置一些有利于表现自我的情境,巧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再现课文的语言、情境、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那么,语文课就能有效避免教师满腔热情分析,学生无精打采接受的沉闷气氛;就能有效避免老师讲的口干舌燥, 学生记得大汗淋漓的辛苦局面;就能真正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们编剧本不就是在进行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吗?在“表演”中学语文 ,既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又是课堂激趣、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事们不妨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