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首页 | 新版首页 |
班级网站管理登录 | 注册
页面正在建设中……

微信扫一扫

招生简章

微信:xishanxuexiao

邮箱:xisxx@qq.com

招生电话:400-66-52373

西山学校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400-66-52373

当前位置首页 > 西山初中 > 教学园地 > 课件 > 正文
热门标签领导关怀 张文彬 招生专栏
福清西山学校:《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2013-12-05 09:09:54  来源:福建西山初级中学  点击阅读数:  编辑:chuzhong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初中部:张港明 
【案例题旨】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案例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爱慕自然,厌弃名利,避世归隐的高洁志向。以前曾学过类似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对于骈文的文体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学习本文时,再引导学生查资料,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句式整齐,骈散相间,简练隽美,音韵和谐,是南朝山水小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文章仅一百余言,篇幅短小,且全文以写景为主,词句多可意会,不必逐词逐句计较,因而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自读,基本可以学完。然而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致。我决定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并借助音乐或多媒体课件的表现效果,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第一时间打动和感染学生。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感觉枯燥乏味,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本案例试图研究的问题是1、怎样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习惯;2、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难点: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个别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竞赛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案例过程】
【片段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3、搜集骈文的相关文体知识,了解骈文的特点。
4、反复朗读,感知文章的声韵美及意境美;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
   (成功之反思):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初步感知文本。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学习探究,这一过程注重学生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片段二〗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师:(欣赏音乐,多媒体展示富春江十张优美的山水图片)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欣赏了这么多图片,我看到同学们刚才都被这些美景所陶醉,那么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呢?
生1:水澄澈透明
  生2:山俊俏挺拔
  生3:树浓而密
  生4:……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刚才这些图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投影出示元朝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好山好水遍天下,但自古至今,首推我们浙江杭州的富春江。不知我们同学有没有去过?想不想到富春江一览江上奇特美景?
  生:(齐答)想!
  (成功之反思):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之后,学生们通过两位古人的诗句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地诱发出了学生走入文本的动力。
 
【片段三】字词句预习情况竞答(用幻灯片显示)
1、重点字词(解释)(分组必答)
第一组:(1)共色         (2)从流漂荡        (3)缥碧
第二组:(4)甚箭         (5)猛浪若奔        (6)寒树
第三组:(7)负势竞上     (8)互相轩邈        (9)相鸣
第四组:(10)鸢飞戾天    (11)横柯上蔽       (12)疏条交映
2、重点句子(翻译)(分组必答)
   第一组:(1)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第二组:(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组:(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四组:(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通假字  (分组抢答)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4、古今异义(分组抢答)
(1)一百许里     古义: 附在整数之后,表约数  
                  今义: 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到达
                  今义: 表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 筹划
                  今义: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5、一词多义(分组抢答)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        ( 断,停)
(2)上  负势竞上            (向上)
         横柯上蔽            (上面)
(3)百  一百许里            (数目。数词)
         猿则百叫无绝        (言其多。概数)
 (4)直  直视无碍           (一直)
          争高直指           (笔直)
(成功之反思):新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告诉我们,要能够掌握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语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交流合作。。为了检测学生在预习环节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据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采用竞答的形式,小组积分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片段四〗品味美文,激增兴趣
师: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总领句,二、三两段围绕该句分写“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生:总分结构。
师:很好,你对全文整体把握能力不错。
师: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里的美景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生:请同学再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师:如此美景,如此美文,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小组讨论交流,采用“我读  ,仿佛看到了            。”的模式讨论交流。
生1:我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仿佛看到了这里的水清澈得出奇。因为“千丈见底”、“游鱼细石”可以看出水很深却能看到水底的细小的石头和鱼。
师:从“千丈见底”、“游鱼细石”感受水深与清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是侧面描写(板书:水深、水清——正面、侧面描写)。
生2:我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读出了这里的水水流湍急,气势非凡,特别是“甚箭”、“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描绘。(板书:水急——比喻、夸张)
师:这句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读出气势。“甚箭”、“若奔”要读得重一些。(齐读)
生3:我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似乎听到了一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泉水声清脆得象钢琴伴奏,鸟鸣声好象歌手在唱歌。
师:很好,想象力丰富。的确,这是大自然演奏的自然和谐的曲子。写声音的句子还有吗?赏析一下。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这句感觉到了山谷的幽静、连绵不绝。
师:从声音听出了环境的安静,这是以声写静,也是反衬的手法。(板书:泉水、好鸟、蝉、猿——以声写静,反衬。)这句朗读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要舒缓。(齐读)
生4:我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看到了这里山峰高耸入云,树茂盛葱茏。特别是“寒”形象写出了树茂盛得透出了寒意。
生5:我觉得这句还特别写出了这里山充满了生机。因为“竞上”、“轩邈”、“争高直指”把山写活了,也是以静写动的手法,显得特别机盎然。(板书:树茂,山高——以静写动)
师:很好。那么这句朗读应怎样读好呢?
生:要读出气势。“寒”“竞上”、“轩邈”、“争高直指”套读重音。(齐读)
师: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此时此刻的情怀?
生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大屏幕展示当时的政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叙述了他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抒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分组回答。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师:感受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
生: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成功之反思):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型的题目:“采用“我读  ,仿佛看到了            。”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学生在这美景和美文中徜徉甚感意犹未尽。
 
〖片段五〗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师: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你还能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
生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生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生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生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生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成功之反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积累的过程,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知识竞答的环节,学生参与率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
2、改进的想法是多用激励的方式,竞赛的方式,小组积分的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相关推荐阅读
西山教育集团旗下学校
Copyright©1994-2014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热线:400-66-52373(福建西山学校)400-0791-231(江西省西山学校)闽ICP备10203392号 西山学校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400-66-52373
幼儿园更新统计 | 小学部更新统计 | 初中部更新统计 | 高中部更新统计 | 职专部更新统计 | 电视台更新统计 | 腾讯视频一 | 腾讯视频二 | 腾讯视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