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出示贝壳相关图片,通过问答来导入课题。 图片上的东西都认识吗?你们知道长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吗?坚硬的贝壳会妨碍它们的运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类动物 二、互动授课 (一)软体动物 利用多媒体,出示河蚌的生活环境以及缢蛏的结构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观看多媒体和阅读教材第12页“观察与思考”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缢蛏内部生活在什么环境? 2.缢蛏内部由哪几种结构构成的? 3.外套膜有什么作用?(讲解珍珠形成内容) 4.缢蛏用什么呼吸? 5.缢蛏怎么完成运动?怎样摄食? 学生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河蚌、蜗牛、乌贼、缢蛏等软体动物,总结出软体动物主要特征。 阅读教材第13页最后一自然段,找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多媒体中绚丽多彩的贝壳,为学生讲解珍珠的形成,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展开教学,达到掌握知识与开拓视野的目的。 (二)节肢动物 出示蝗灾材料,讨论为什么蝗虫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学生讨论总结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归纳:1、有翅会飞,扩大了活动及取食范围;2、口器坚硬,适于取食多种植物。 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下这种生物?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4-16页,找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总结软体和节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外套膜:保护;分泌石灰质,形成贝壳 贝壳:保护 1、缢蛏 足:运动 摄食:出水管 排出管 2、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 外骨骼 1、蝗虫 分节并分部:头,胸,腹 气门 2、主要特征 |
备注: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回答 多媒体展示 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