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
江西省西山国际学校初中部 张宝成
魏书生老师说过一句名言:“其实我也没有多大本事,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乐学、主动学、会学”。语不惊人,却道出了他成功的真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那么新课改下,究竟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呢?笔者认为,一节好课,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语文课堂“以学生为本”,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就要大胆取舍,留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和质疑。充分尊重他们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和阅读体验,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感悟课文,交流心得,使课堂书声琅琅,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灌到底”的状况。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先简短导入后,在配乐之中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听后请几个学生谈本文写了什么和写得怎么样;再全班齐读课文,请学生谈怎么写得这么美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又让学生阅读和质疑;最后在配乐之中请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整堂课,学生集中精力,情绪高涨,简直陶醉在课文中了。有人担心学生学不会,影响教学。事实上,许多课文,教师只需适当点拨,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是能读懂的。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相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会更高,请大胆地相信学习的主人——学生吧!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厚积薄发,备多讲少”
一提到“讲”,有人自然会想到“灌”,但“讲”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讲少”就是把课讲简单一些。简单一些的实质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厚积薄发,在备课上下功夫,准备一杯浓浓的香汁(而不是一杯白开水)走上课堂,只简单一讲就茅塞顿开,只简单一讲就疑难化解,以至事半功倍,满堂春色。例如教鲁迅《故乡》一文,“回故乡”一部分,只抓住一个字“横”,引导探讨,比较领悟其含义,使学生悟出“横”字写尽了故乡的萧条、荒凉、死气沉沉,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失落、悲凉的心情。这一讲使学生更易于后文的学习。由此可见,厚积薄发,备多讲少,讲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一种技巧,它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了。因此,勿忘“简”、“讲”、“精”。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谈及培养动手能力,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认真向体育教师学习。你看,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向大家明确任务(或学打乒乓球,或打羽毛球等等),然后示范演练,明确要领,之后绝大部分时间完成交给学生依据“要领”练习,反复练习,直至练得纯熟精巧了,具备某种能力。体育老师只是就全体或个体问题予以针对性指导。真演真练,立竿见影。
其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高水平的“导演者”,胸怀要领,巧设问题,使学生动起来,或书声琅琅,或辩论激烈,或自主沉思,或奋笔疾书。江苏秦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也正在于:让学习主人动手。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注重传授人文知识。中学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章及课外文学作品中包含传统的审美文化,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去领悟,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理念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其次,要善于借助英雄楷模大力培养人文精神。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等。教师要善于在这些人物形象之间架一座感情的桥梁,使学生感受他们精神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实践者。
五、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情趣、开拓视野,激活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张扬学生个性。
简而言之,只要语文课堂教学“源头活水来”,既以“学生为主体”,辅之教师的“精”讲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学习,达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并相应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或创新精神等,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清如许”,这无疑是一节好课。